探索未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chengzhi 独立研究人士,目前主要研究:社会热力学、相对论和宇宙学、暗物质、地外文明

博文

教授在学术上要据理力争

已有 3619 次阅读 2011-10-16 09: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网络, 互联网, 普通话, 随心所欲

  讨论是一种最为古老的学术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导致华夏文化出现空前的繁荣。
  讨论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传播先进思想和观念的过程。而对于教授来说,能否进行讨论,我认为是学术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讨论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面对面的讨论。但这种面对面的讨论方式需要非常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非所有的学者都能够具备这种能力的。尤其是中国的学者,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普通话表达的能力差异很大,要达到如同欧美等发达国家随心所欲地表达的要求并不容易。
  所幸的是,还有多种方式提供给学者们进行讨论。比如传统的学术期刊就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场所,专业性也很强。缺点就是效率比较低,要获得发言权也很困难。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学术讨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所。利用网络的方式来进行讨论,可以达到更充分自由表达的要求。学者们有自己的观点,可以迅速在网络上发表出来,并引起最大范围的关注。而互联网良好的双向交流功能,也为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学术讨论构建了良好的环境。
  目前网络学术讨论遇到的问题可能是专业性不够的问题。这是同传统的期刊杂志相比而言的。
  然而我觉得这本质上是一个如何改变我们的讨论习惯的问题。传统杂志有良好的评审系统,对不专业的讨论能够有效地进行过滤。这则是目前网络讨论所缺乏的。然后并非网络技术不支持这种专业性的要求,而是面对新技术以及潮水般涌进服务器的帖子,管理员有些不知所措所导致的。假以时日,并让多方面专家参与,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传统学术杂志的专业水平。

  较为成功的案例:
  1、科学网 vs. 商业网站
  2、开放获取学术期刊杂志 vs. 传统学术期刊杂志

  不管是在传统的场合还是在网络上,由于学术讨论的专业性很强,并非所有人都能够进行讨论的。因此讨论的时候应该注意对象。比如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群,就要先考察一下对方是否具备学术能力。如果面对的是不具备学术能力的对象,则要考察其是否有学习的意愿,如果有,则也可以与之讨论。否则应该尽量避免话题陷入抽象的学术争论之中,不然后果极其严重!

  下表略微归纳了一下合适的讨论对象和讨论有难度的对象。期待网友补充。

合适的讨论对象

讨论有难度的对象

科学网上的学者

官员

同一宿舍区的教师

教师的家属

课堂中的学生

公司门口的保安

生产一线的农民工

地产公司的老板

警校里的学员

马路上的阿sir


  原因分析:
  科学网上的学者、同一宿舍区的教师自然是合适的讨论对象。如果他们/她们都不是,那本文所提出的就是一个伪命题了。
  而官员、保安、警察之所以不是合适的讨论对象,原因在于你并不是他们/她们的领导,如果跟他们/她们讨论下去,会搞得他们/她们不知道该听你的还是该听他们/她们的领导的。这自然给人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学生以及警校中的学员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欢迎讨论。
  而地产公司的老板不适合作为讨论的对象,原因在于他/她之所以成为老板,在于过人的直觉能力以及良好的机遇,最终在成千上万人之中脱颖而出。结果你跟她讨论房地产价格为什么要降一降,那会搞得人家不知道怎么去炒房的!
  教师的家属之所以不是合适的讨论对象,不久前发生的悲剧已经对此有所说明。
  而农民工之所以是合适的对象,这是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农民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477-497348.html

上一篇:我认为周维善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
下一篇: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
收藏 IP: 202.192.42.*| 热度|

2 许培扬 俞强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