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一则学术界新闻:某医学杂志发表的妇科论文中,存在大量男性案例样本的异常现象。从网络传言来看,类似低质量论文似乎不止一篇。这反映出论文灌水问题十分严重,制造这些论文背后的“水军”规模可能相当庞大。
问题曝光后,相关论文作者已受到处理。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为何如此低级的错误论文能被发表?这些论文对学术研究是否有严重不良影响?从直接影响看,答案是肯定的。例如,其他研究结果若恰好与这篇论文的结论相符,可能就会引用它。一旦论文被撤销,基于该论文的其他研究结论也会受到影响,导致整个研究链条出现问题。不过,好在这类灌水论文的影响范围有限,这种不良后果可能并不严重。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灌水论文的出现如同网络论坛中的“水贴”泛滥。“水贴”是指有组织但非为了讨论问题,而是故意发布与论坛主题无关的大量发言,干扰正常讨论。更严重的是,一些“水军”会发布大量“水贴”来挑起网民情绪。相比之下,学术期刊中的灌水论文虽数量庞大,但尚未达到通过大量发布代表特殊利益的论文来挑起读者情绪的程度。若真是如此,这类灌水论文或许还有点“意义”。
从已发现的灌水论文数量来看,其背后主要涉及利益问题。目前,许多学术研究单位、高校对研究人员有严格的考核评价政策,其中论文发表数量和级别是重要考核指标。尤其是论文发表数量这一指标,成为灌水论文大量出现的推手之一。这形成了一个循环:研究人员需要考核晋升,而考核晋升又需要大量论文。在此过程中,发表论文与科学发现之间出现了割裂。因为语言表达方式多样,即便内容空洞,也能通过文字包装显得“高大上”,这如同中国历史上持续千年的八股文文风。另一方面,数据也可编造,因为杂志编辑最多只是检查实验过程的逻辑性,读者或编辑往往无法到实验现场验证整个过程是否正确。若实验不重要,愿意重复的作者也不会多。这种发表论文与科学发现之间的割裂,为灌水论文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土壤。
实际上,灌水论文的炮制并不难。每年有上百万本科毕业生,若都要求写出一篇无查重且看似合格的论文,数量可以达到上百万篇。实际情况是每年不可能有上百万的重大发现。人类文明的重大发现往往需要长时间和有经验人士的耐心探索。比如人类会使用火,到发明陶罐就经过了一百多万年,再到稻谷的驯化,纺织技术的出现又经过了一万多年。而现在的研究人员和教师考核,却要求在一两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有一个至少与众不同的发现,这显然不现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有人认为,若不考核论文,就无法衡量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工作成果。但若仅以本职工作完成情况来考核,研究人员可能会将大量精力放在重复性工作上,而无暇进行科学发现和创造。
问题实际上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是否需要一些平时有充裕时间和精力进行科学研究,而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在重复性工作上的人员?就像中国古代的教书先生,只需教少量有志向的年轻人知识,而无需把大量经历浪费在那些根本就没有学习动力的学生身上,这样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但这也带来了问题:若没有成绩和工作量,谁给经费?单位如何运作?至于社会所需要的大量掌握熟练技术的产业人士从哪里来?
第二个问题就是许多学术期刊的创办初衷是为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者提供一个交流场所。当科学家有新发现时,可以在期刊上发表观点,与同行交流,这对促进和加速科学发现非常有帮助。但现在的问题是,学术“水军”的出现导致学术期刊失去了学术讨论的意义。真正有价值的课题和文章现在很难发表,也很难获得同行的关注。文章发表后,除了为更多作者提供参考文献以炮制更多灌水论文外,对某些科学研究问题的探讨意义非常有限。
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个问题可以考虑分层次办学。研究层次的可以借鉴古代学者的模式。例如,孔子办学时一边研究一边教学,学生缴纳学费,孔子便有经费维持。没有对教师的流水线式操作要求,也没有计分制,所以孔子乃至后来的理学学者等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在这个层次上,没有考核,完全就是依靠研究者自身的信誉,肯定风险很大,滥竽充数的很多。但是只要产出一个牛顿爱因斯坦就超值了。当然另一种方法是像哈佛大学等大学成立之初那样,依靠捐款获得办学经费。在哈佛大学运作过程中,不断获得捐款,据说现在已有数百亿美元,因此可以独立运作。对于其他学校,可能就没这么乐观了。还有一种方式是像宋朝的沈括,在做官时积累了很多知识,但被贬回老家后,反而有了足够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写出了《梦溪笔谈》这样的传世之作,提出了很多重要发现。至于牛顿、爱因斯坦等,他们的科研工作也各有特色。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科学研究出成果的方法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在没有考核压力的情况下完成的。这是否能给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呢?
至于解决学术期刊的灌水问题,主要还是要从源头着手,即不能以论文数量甚至引用量作为评判科学研究人员的标准。当然,每个单位有自己的自主权,这就需要学术期刊有一种自律精神。如果发现某些作者的单位是以论文数量和级别来评判研究人员优劣的,就应该有勇气拒绝这些单位的研究人员在该期刊上发表论文。其背后的逻辑就是这些单位的研究人员并不是真的想讨论某个科学问题,自然也就没有必要让他们参与进来。这就像你花了很多的精力跟某个人讨论问题,结果他只是想着跟你说说话,回去之后就可以找老板多要一些奖金,这样的谈话还有什么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实际上现在的网络非常发达,很多单位和个人的信息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查询出来。不过,由于经济和财务方面的压力,一些学术期刊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有难度。但不管怎么说,形成学术期刊与研究机构、研究人员之间的利益共生关系,确实是科学研究的悲哀,我们应该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声明:本文用“文小言”进行了文章错别字修改和句子调整,AI并没有对该文的思想有任何贡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程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477-148508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