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编年史,人们往往会想到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巨著《春秋》。而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则是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体系最为宏大的一部编年史。因此,在国人的眼中,编年史往往被视为非常高大上的事物,撰写编年史也通常意味着要创作一部宏伟的巨著。然而,我们纵观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科学的视角来探讨编年史的写作,就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种书写历史的体裁。所以,撰写编年史可以有多种形式,也可以有不同的出发点。
因此,西方学者在撰写编年史时,就更为灵活,出发点也更加丰富多样。比如,牛顿就从他自己创立的物理学理论出发,写了一部名为《古代王国编年史》的著作,用科学的理论分析了历史的发展过程。我在撰写《良渚文明》这一部专著时,也发现,在撰写编年史这类历史著作的过程中,过去的视角往往局限于文学和统治阶层,而对于其他方面的视角则非常欠缺。例如,从艺术的视角、教育的视角乃至科学技术的视角来书写编年史,还是非常缺乏的。因此,我选择了专门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这样,在我的科学技术发展视角下,良渚文明便呈现出了与其他历史著作不同的发展过程。我相信,这种对历史的探讨方法应该会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可。
最近几天,我在查看微信公众号时,发现了一个名为“中国摇滚编年史”的公众号,看了以后确实觉得很有意思。毕竟,中国摇滚音乐的发展历程并不长,但从这些音乐家编写的编年史中,我可以大致了解到,在这几十年中,我听到的哪些音乐是被这些音乐家视为受摇滚影响的,也可以对所谓的摇滚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当然,能够写出这种中国摇滚音乐的编年史,也意味着音乐有了传承,不再会有那些重复性的工作。作为音乐家,如果你想用这种风格演唱,可以对照这个编年史,看看自己属于哪种风格,同时也可以及时发现哪些地方是可以创新的,这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
由此,我进一步联想到,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编年史,将自己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以编年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我相信,这非常有助于自己对人生的反思,避免各种重复的错误,也有助于对下一代的教育和文化的传承。至于每门特定的学科、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实际上都可以为自己写一个编年史。这样,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的遗产就会变得非常丰富多样了。
声明:本文写作过程中使用文小言和DeepSeek进行了文字修改调整工作,但人工智能对本文的思想没有做出任何贡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程智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1477-148350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