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四百多年前的一个寒冬,凛冽的北风席卷山东高阳郡,天空阴沉,仿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一座简陋的农家小院里,几只瘦骨嶙峋的羊蜷缩在冰冷的羊圈里,气息微弱,仿佛随时会被寒风吞噬。地上厚厚的积雪映衬着破旧的栅栏,寒风呼啸而过,发出“呜呜”的低鸣,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艰辛。
一个姓贾的老汉身披一件破旧的棉衣,站在羊圈旁,满脸愁容。他的眼神中透出焦急与无奈,双手因寒冷而微微颤抖,不时搓动着试图取暖。他焦急地踱步,低声自语:“这可如何是好?养的二百多只羊死了一大半,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突然,他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仿佛想到了什么:“难道是天太冷,饲料不够?不行,我得再试试!”说着,他弯下腰,捡起一根木棍,在雪地上写写画画,神情专注而坚定。
这位贾老汉并不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而是曾经的北魏高阳太守,辞官后一心务农,却在这寒冷的冬日里遭遇了养羊的难题。然而,正是这难题,成为了他日后撰写《齐民要术》的重要契机。在这片风雪交加的土地上,一颗追求农业智慧的火种,正悄然点燃。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阳光洒满大地,万物复苏。老羊倌的院子里陈设简单却整洁,几束草药在阳光下晾晒,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羊圈里,几只健壮的羊悠闲地咀嚼着草料,显得格外惬意。老羊倌坐在院中,手中熟练地编织着竹筐,神情专注而安详。
这时,贾老汉风尘仆仆地赶来,脸上带着急切与期盼。他见到老羊倌,立刻恭敬地鞠躬,语气诚恳地说道:“恳请您务必教教我,怎样才能把羊养好。我已经失败两次了,全家都快揭不开锅了。”
老羊倌停下手中的活,上下打量了贾老汉一番,脸上露出和蔼的微笑:“我知道你,作太守时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行,我就把养羊的诀窍都告诉你。”说着,他站起身,带着贾老汉来到羊圈,随手抓起一把草料,耐心地讲解道:“你看,这饲料不能随便乱扔,羊可不喜欢吃脏了的东西。而且,羊圈得每天打扫,保持干净卫生。”他一边说,一边示范给贾老汉看。
贾老汉目不转睛地盯着老羊倌的一举一动,不时点头,神情认真而专注:“原来是这样,我之前真是疏忽了。太感谢您了!”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些碎银,恭敬地递给老羊倌。
老羊倌连忙摆手,将碎银推了回去:“使不得,使不得。你是为了百姓着想,我帮你是应该的。”接着,他又耐心地向贾老汉讲解了选种、饲料搭配等养羊的关键知识。
贾老汉虚心求教,终于找到了养羊失败的原因。他将这段宝贵的经历详细记录下来,为日后撰写《齐民要术》积累了重要的素材。在这片春光明媚的土地上,一颗追求农业智慧的心,正悄然生根发芽。
夏天来临,闷热的夜晚笼罩着贾老汉的书房。油灯在桌上忽明忽暗地闪烁,蚊虫在灯下嗡嗡飞舞,仿佛为这寂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躁动。书房里堆满了书籍和手稿,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汗水的味道。贾老汉伏在案前,手中的笔不停地书写着,汗水早已湿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
终于,他停下笔,欣慰地看着眼前写满字的手稿,轻声自语道:“历经二十余年,查阅无数典籍,走访众多百姓,亲自试验验证,我的《齐民要术》终于完成了!”他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语气中带着深深的期许:“希望这本书能帮到更多的百姓,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说完,他在序言中郑重地写下:“起自农耕,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贾思勰——《齐民要术》的作者。书中有许多鲜活的例子,都是他的亲身经历。《齐民要术》约成书于533~554年。“齐民”是指平民,也可以理解为老百姓;“要术”是指重要的生产技术和谋生方法。
所以,《齐民要术》总结了老百姓重要的生产生活经验,是一本写给老百姓看的书。不仅教大家怎么种,怎么养,还教大家怎么吃,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闭环,例如养牛、挤牛奶和做干酪,养鸡和炒鸡蛋等等。
除“序”和卷首的“杂说”外,《齐民要术》共分10卷92篇,约12万字。内容包括谷物、蔬菜、瓜果、林木的栽培;家畜、家禽、鱼类的饲养;酿酒、制酱、制醋、腌腊;以及主食品制造,副食品烹调等。从农耕技术,到酱油醋等农副产品的制作,只要和百姓维持生计有关的内容,在书中皆有记载。
《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五大农书之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我国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一部农学专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被后世奉为农书典范。在国外也备受赞誉,特别受到日本的重视。据说达尔文研究进化论时,曾参考了《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面系统地介绍和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成就经验。不但总结了以前农学的成就,论述了前人关于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反映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
《齐民要术》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涉及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全书结构严谨,论述全面,脉络清楚,并立下规矩,以确保书中传授的农业知识准确有效。为此他“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这其中最关键的是“验之行事”,书本上的知识是否灵验,实践一下便知。
例如关于耕作,《齐民要术》认为应根据不同的土质、地力、地形,采取不同的耕作管理方法。如:按时间,耕作分为春耕、夏耕、秋耕和冬耕;按顺序,耕作分为初耕和转耕;按深浅,分为深耕、浅耕和逆耕;按方向,耕作分为纵耕和横耕。还指出“秋耕欲深,夏耕欲浅”,并根据土壤情况,掌握耕地时机,“凡耕高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早不调,宁燥不湿。”
关于种子的选择、收藏和种前处理,《齐民要术》强调选优汰劣,即种子的优劣与作物的产量、品质有密切关系,其中特别指出要选取“好穗纯色"的植株,妥善保存起来,“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已类似现在留种子田的保纯防杂技术规范。
为了保持和提高地力,《齐民要术》提出了换茬、轮作和复种,“用地养地”的技术措施,把前茬作物分为上、中、下三类,指出“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把豆科植物和谷类作物搭配起来,深根作物和浅根作物搭配起来,进行合理的复种和轮作,既可养地,又能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
关于作物的种植时间及防治自然灾害的方法,《齐民要术》也多有记述,例如:种谷的时间,“二月上旬是上时,三月中旬是中时,四月上旬是下时”;果树防霜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风寒物,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烟,少得烟气,则免于霜”。这种防霜方法,为以后历代所采用。
关于动物的选种,《齐民要术》规定:羊要选腊月正月生的羊羔留种最好;母鸡要选体形小、毛色浅、脚细短、生蛋多又能守窝的最好。
《齐民要术》中的技术方法和要求,具有时代性、区域性和统一性等特征,这些都是标准化思维的体现。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也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的许多农业技术标准也依据此经验来制定。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2671-147936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