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古农书,名叫《蚕书》,它诞生于北宋晚期,为传世最早、冠名单一的蚕事专著。《蚕书》共11章目计915字,记录了当时家庭蚕丝生产劳动的状况,总结了千年前山东兖州等北方地区养蚕缫丝的先进技术要领和管理方法,促进了南方江苏高邮等地区的蚕业发展,许多原理和方法至今还在延用,其科学性、实用性、创造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本农书的作者,竟然是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书?让我们随着倒流的时光,一起来探索这本农书的前世吧。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的暮春,高邮湖边的桑林绿得发蓝。
此时,秦观再次云游归来,这次他去的地方,是位于济水和黄河之间的兖州,之所以去那里,只为考证一直盘桓在他心头的一个疑问。
年前,秦观在《禹贡》这部古书读到,栽桑养蚕,唯独兖州最好。他想去实地看看,是否真是如此?
到了兖州之后,秦观见到那儿从事桑蚕之事的蚕农们皆喜欢按季节适时而作,如有一位妇女不养蚕,全家的人都会指责她。至此,他确信兖州人可以做为养蚕的老师,他们的经验更丰富,技术更先进,如果把他们的养蚕方法带到高邮,就一定可以给家乡父老乡亲们带来福祉。
回到高邮,当秦观推开家中小院的柴门,看到妻子徐文美披着素色襕衫,正坐在桑树下的竹筐旁,她用鹅毛轻轻扫动蚁蚕,竹筐里的桑叶上,蚕儿细密的啃食声像春雨落在青瓦上。妻子身后的蚕室里,架子上摆着数十个竹匾,仿佛陈列着大自然的生长密码。
看到丈夫归来,徐文美面露惊喜之色,她盈盈起身,向秦观迎了上去。几个月未见,丈夫又黑瘦了一些,鞋上粘着北方的尘土,身形略显疲惫。而秦观眼中的妻子,因为操持家务,曾经貌美如花的女子,如今也是满脸憔悴。
“娘子,我这回找到养蚕的好方法了!”秦观心中愧疚之余,迫不及待地告诉妻子他外出的收获。
“好啊,郎君,快进屋喝口水,只要平安回来就好!”每一次秦观出门,徐文美最关心的就是他的安全,见到他平安归来,她的心才落下。
这年秦观已经三十五岁了,自两次科考未中之后,他锐气大减,于是羡慕汉代马援的从弟马少游的为人:“但取衣食裁足,乘下驿车,驭款段马,为郡掾吏,守坟墓乡里,称善人,斯可矣!”并改字少游。
他回到家乡和妻子一起耕读田园,田园给了他莫大的慰籍,使他从巨大的失落中慢慢走了出来。
每天他鸡鸣就起身,一边穿衣准备赴田间劳作,一边关照妻子准备好午饭,很有一点普通农家夫唱妇随的生活情调,秦观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为此他还写下诗句:“鸡号四邻起,结束赴中原。戒妇预为黍,呼儿随掩门。”
秦观夫妇和周围的农民邻居,也交成了好朋友。隔壁老农周伯,六十多岁,酷爱养蚕,他的闺女阿香,也和父亲一道从事蚕桑。每年靠着蚕桑的收入,周伯一家的生活过得还不错。妻子徐文美经常向周伯和阿香学习养蚕的技术,渐渐也把蚕桑作为了家里主要的收入来源。
但去年,周伯家因蚕瘟损失了大半蚕茧,可是一直找不到病因,阿香跟徐文美一提起这个事就抹眼泪。
这回秦观回来,徐文美就问他是否找到了治好蚕瘟的办法。秦观说:“我跟兖州人说起了这个事,他们告诉我,牛的尿液可以消毒防疫,可以将收集好的蚕种,先浇上牛尿处理一下,再在河流中淘洗干净,相当于给蚕儿洗个澡(浴蚕),以后它们就会少生病。”
徐文美赶紧把这个方法告诉了阿香,让他们来年可以试一下。
阿香转告父亲周伯后,周伯将信将疑,他觉得秦观是文弱书生瞎折腾,但阿香相信秦观的为人,他可不是瞎折腾的人,是有大学问的才子,而且特别虚心好学。
她记得,秦观曾向他请教蚕桑事宜。
有一次,秦观向她请教喂蚕的方法,她告诉秦观:“秦先生,这蚁蚕得用清明前的桑叶喂。” 阿香把桑叶剪成碎末,指尖沾着晶莹的桑汁,“老叶子太硬,嫩叶子水分多,都会害了它们。”
她告诉秦观喂蚕的细微之处:“凡是蚕眠起后第一次给桑时,要轻放桑叶,切勿猛掷,因蚕刚脱过皮,体表较嫩,如掷叶过猛则蚕儿易惊吓受伤”。
她还发现,秦观是一位真正爱蚕的人,他专注地看着蚕儿的时候,指尖就悬在蠕动的蚕儿上方,不敢触碰那些娇嫩的生命。他还给不同阶段的蚕起了诗意的名字:蚁蚕叫“乌儿”,二龄蚕叫“黑儿”,三龄蚕叫“月儿”,五龄蚕叫“虎儿”。阿香觉得很形象,让人很快就能记住蚕的生长阶段。
而且,每一次他都会拿笔记下她说的每一句话,好像在写一本书。
阿香到秦观家做客的时候,渐渐地发现秦观的书案上,除了诗词手稿,还堆满了蚕桑记录。阿香不识字,就指着最上面的一张纸问徐文美,上面写着什么。
徐文美微笑着,为阿香朗读着上面的文字:“予闲居,妇善蚕,从妇论蚕,作蚕书。” 哦,原来秦观大哥在写的书叫《蚕书》!
阿香仿佛闻到笔尖的墨香混着桑园的清气,在宣纸上晕开。她特别羡慕秦观两口子相敬如宾的和睦生活,这样的家庭是多么美好的家庭啊!
转眼又过了一年,在阿香的坚持下,周伯按照秦观的新方法给蚕儿洗澡,蚕儿真的不爱生病了!
此外,阿香还按秦观的方法给蚕儿建房子(上簇):“以芦苇叶编成篱笆,但不要过密,将稻草或麦秆切成二尺长一段,然后堆积成蔟,以供熟蚕上蔟营茧。上蔟后第七天就可以采茧了。在养蚕期间的温度要高一点,而在上蔟结茧时的温度则要低一些,故用芦苇铺在蚕茧的下面,并开窗通风换气,以延缓化蛹出蛾”。
蚕儿上簇的时候,阿香特意在簇旁点了盏油灯,她跟父亲说:“秦先生说,微弱的光能引导蚕向上爬。” 她看着蚕儿沿着稻草秆攀爬,在顶端吐出第一缕银丝,像给稻草镀上了月光。后来这些茧缫出的丝,比往年长了三尺,织出的绸缎在扬州城卖出了高价。
周伯对秦观是彻底服了,他买了礼品,带着阿香,专门到秦观家致谢。秦观夫妇盛情难却,收下礼物的时候,也向周伯和阿香深深施礼。秦观真诚地说道:“周伯,我也要谢谢你们呢!没有您和阿香的帮助,我们家也不会养蚕啊,我更是写不出这本《蚕书》呢!”
是啊,写作《蚕书》不仅仅是秦观为家乡人民做的一件善事,更是寄托了他人生的一种追求和信仰,那就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书生意气!他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妻子更是怀着深深的爱意。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的七夕之夜,又一次云游在外的秦少游思念妻子徐文美,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词句《鹊桥仙·纤云弄巧》:“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终于完成了《蚕书》的写作。在这部书的最后部分,他引用了一个典故:根据“唐史”记载,新疆和田一带的于阗国最初没有桑蚕,后来东邻国的公主与其通婚,将桑蚕种带到了于阗国,公主命人在石头上刻字,约定“不准杀死蚕,等蚕蛹出蛾后方可以缫茧为丝”,可是已经出蛾有了孔洞的蚕茧怎么可以缫丝呢?
写到这里,秦观感叹道:“哎哟!如果世间有谁知道于阗国缫丝方法的,来教教我们吧,那就可以宽免蚕儿不死又能缫丝,那该多好啊!我现在写《蚕书》,哀怜蚕儿有功于人类而又不能免其死,故录‘唐史’所记载的情况,来等待后人来解决这一问题。”
可是,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法解决,也许秦观当时只是设问,并没有期待答案。他可能只是把自己当时对某些事某些人的情感,寄托在这小小的蚕儿身上。
写完《蚕书》之后,秦观考上进士,之后进入官场,几年后又因党争牵连,一贬再贬,最后客死他乡。
他的命运,就像蚕一样,身死而功成。与他著名的诗文一样,他的“千字文”《蚕书》,以其高度的科学水平和重大的实用价值,在定稿后仅五年就出版发行于世,深远影响了后世蚕丝业的发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黄卫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602524-149946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