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要面临无数次的投票和“被投票”。有政治类的,如选举人大代表、中共代表大会代表等;有荣誉类的,如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有个人职位晋升的,如职称投票、行政职务侯选人推荐等;有学术评价类的,如学术水平评价、学术成果评价等,可以列的投票数量估计得上百种。但如果仔细分析一下投票的过程和结果,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可以说,一个人投出的每一票和获得的每一票,都是一次情感因素与原则因素的博弈结果。即是说,人们“投谁的票”背后的原因无怪乎有以下几种类型:
A类:情感唯一型
此类投票者把情感作为自己“投谁的票”的唯一参考因素,把投票与自己的感情的远近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投与自己关系好的人。把投票的原则因素,如条件要求、事业发展、组织进步等完全放在一边。深层的原因是一荣俱荣,自己的人得好处,自己今后也会“沾光”。这往往是很多与个人利益相关类投票时,投票者的一种选择。这类投票又以职称、职务晋升、学术水平评价等为主。此为“宁伤原则不伤感情型”。
B类:原则唯一型
这类投票者组织发展、事业进步当成唯一的投票因素。把情感因素放在一边。这类人往往有很高的政治觉悟,有良好的个人人格。他们能以大局不重,以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以学校或企业的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此为“宁伤感情不伤原则型”。
C类:情感主导型
此类投票者在投票时,会首先选择自己的“情感圈”,然后再在自己的情感圈中选择符合投票原则的人。这些人虽然以情感为主,但还是顾及原则因素。而不把原则完全抛在一边。这类人员往往是“外圆内方”型人:表面上圆滑,内心中尚有原则。
D类:原则主导型
此类投票者在投票时,会首先考虑那些人符合候选人的原则条件,然后在这些人员中选择与自己感情较好的。这些人虽然顾及了情感因素,但还是以原则为主的。这类人员往往是既有原则性,又有情感性的一类人。
在作为社会良心的大学中,人们投票的类型主要有那些呢?这些投票类型又会引起什么后果呢?据我的观察与体验,以上四种类型各有人在。但综合来讲,现在在大学中,我观察到的情况是大部分人是A、C型,甚至是以A类为主导的。你可以看下现在学校中当领导的性格类型、科学评价中的结果,就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比如,一个人不学无术,结果却获得了各种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甚至是学术带头人。而那些为他操刀的人,则是默默的奉献者。这两类型的投票都会使大学中的人员为了自己的发展不得不顾及与他人的交往,在平时工作中注重感情因素的积累。久之,学校中的学术正气没有了,关系网、小圈子、小集团建立起来了。这样的学校中,人们在学术上、教学上往往浮躁,人们更关注的是经营自己民的关系网。长此下去,校将不校。如不信,你只要观察一下、了解一下学校的接待费用,你就明白了。这真是“吃饭”与“被吃饭”相结合,关系与个人进步相结合,身体衰败与民风下降相结合呀。此正是“你行并不行,说你行才行,说你行的人行才行”!
为了限制这种后果的发生,各个大学都不得不制定更为“硬性”、“可操作”的条件,这样的结果,就使大学越来越成为一个“学术工厂”:看你毕业了多少学生,发表了多少论文,获得了多少国家级项目和奖励,多少个博士点等。这又完全背离了大学之道。
而B、D两类,不能说没有,但已经不是大学中的主流。
这或许是大学的悲哀,也可能是时代的悲哀,此种境况不改,大学就不可能讲正气、讲学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广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436-30027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