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引力波是电磁纵波,它的速度远超光速!

已有 551 次阅读 2024-4-10 11:39 |个人分类:物理学|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根据系统理论的推论,在自然界的任何一类物质系统当中,必存在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否则这类物质系统就不可能产生。比如,水是生物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没有水就没有生物。

何为普遍联系方式呢?统一的物质在空间中有两种运动,一种是线性的,如子弹的飞行;一种是非线性的,即各种能量波,如电磁波。而这种非线性运动就是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它的本质是依赖连续在系统空间某一层次的物质周期性地组织与离散来传递能量。

由于科学家们否定以象征连续的以太观,当下人们对电磁波的误解是极大的。要知道,电磁波有粒子性,也有波动性,这两种性质是同一种物质运动所呈现出来的两种不同性质,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当年爱因斯坦就明言,物理学的下一步就是将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原子、分子是一类物质系统,它内部必存在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它其实就是电磁波,它的本质是依赖连续在原子空间某一层次的物质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传递的能量包运动。同理,星系、星体也是一类物质系统,它的内部也必存在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它其实就是预言中的引力波,它的本质仍然是依赖连续在星体空间某一层次的物质有序和无序周期变换传递的能量包运动。现在的问题来了,电磁波和引力波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现在有一点是自明的,无限的宇宙空间确实连续着一种物质,它本身是无名的,因为它组成了自然界的一切,我们根本无法用它的一种组成物为它命名。但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必须给它起一个名字,于是先人对这种终极统一的物质便有了各种各样的名字,比如,中国古人统一称它为气,古希腊的泰利士称它为水,阿那克西美称它为气,赫拉克利它称它为火。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这种统一的物质不是死的,而是充满着紧张和生命力。也正是如此,组织现象才无所不在,普遍联系才能够在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之中得到理解。

现在科学家对光的定义是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可这种定义是机械的,因为这两种性质对光来说是格格不入的,如果光是粒子束,空间中一定没有连续物质的存在;如果光是波动,空间中一定连续着物质。真实的光到底是怎样运动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它就是依赖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来传递的,暂态的组织使它表现出粒子性,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使它表现出波动性。或者说,这里的粒子仅仅是一个极为短命的粒子,它迅速产生(聚),又迅速灭亡(散),周期变换,能量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包一包地进行传递的。

粒子的本质是物质涡漩,这明显说明了光的传递过程中出现了物质涡漩,光是通过连续物质的一个正向涡漩,继而一个反向涡漩的周期变换。

现在的问题来了,如果光是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周期性聚散,那么引力波应该是什么媒介波呢?在这里,它已经没有更基本的物质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力波也是统一物质的周期性聚散,只是它在传递过程中没有出现物质涡漩,对外表现出的是纵波性质。

很多人不知道横波与纵波的区别,其实它们都是媒介运动,不过是一个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了涡漩,一个没有出现涡漩罢了。就拿声音来说,它就有横波与纵波之分,纵波的速度每秒340米每秒,横波速度只有20-40厘米每秒,速度值整整差了千倍。如果将它推演到光的横波与纵波身上,光速是30万公理每秒,它是横波,如果是纵波的话,它的速度应该是光速的千倍左右。

说起来可能不可思议,但这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星系、星体体积巨大,如果没有这样的速度,系统中心怎么可能把巨大的星系、星体的各个要素普遍联系起来的呢?要知道,普遍联系的速度决定了系统的大小,比如生物,依赖水波的速度比较小,因此,生物不可能长得特别大。

需要指出的是,引力波是任何精密仪器都无法观察的,因为万物归一,组成精密仪器的物质和所有被观测的物质本质上是一样的,用它只能观测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并出现个性的东西,而对共性的统一物质的混沌状态是永远不可观察的。而引力波是纵波,没有出现物质涡漩并出现个性,当然用精密仪器就观察不到。电磁波不一样,由于它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了物质涡漩,产生了个性,因此,我们可以用精密仪器观察到它暂态的有序状态,或者说粒子的点状出现,但前后两个粒子之间的混沌过程是观察不到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29020.html

上一篇:引力的本质是这样的,引力子的发现应该是误解!
下一篇:谈谈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
收藏 IP: 14.212.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5: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