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敏锐地看到尖锐的问题
1 为什么现在垃圾文章和错误文章满天飞
现代,因为有相当多的主流科学家,根本没有创新,但是为了发表文章,为了获得项目经费,他们硬是编出创新发表文章。
因为这些主流科学家吃不了做学问的苦,他们的理论素养极低。在产出大量垃圾文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出了大量含有低级逻辑错误的文章。
论文工厂的产出的论文就是没有创新的创新文章,
这些文章能够发表,得益于现行僵化伪同行评审制度。
因为垃圾文章都是支持现行理论的,靠现行理论发家的主流学术评审人很愿意看到有那么多的文章支持自己赖以成名的理论,有那么多的文章引用自己的理论。这种垃圾和错误文章很容易通过同行评审。
而真正有创新的很难通过同行评审,所以这些不愿意吃苦的人不会、也没有能力写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
他们中,成功的是多数,有的甚至成为学术权威。他们被扶持成为主流科学家,他们成为审稿人、他们成为期刊编辑、他们成为决定科学发展的有话语权的人。从而僵化的同行评审科学体制被加固。
真正做学问人根本干不过他们,被残酷地打压。
科学进步,呼唤尖锐的学术批评。
2 垃圾文章和错误文章满天飞是制度造成的
如果发表垃圾文章只能给自己带来污点,没有一丝的好处,谁还愿意明明没有创新,还非要发有创新的垃圾文章呢?
正因为发表垃圾顶刊垃圾文章,能给他们带来项目经费、带来晋级,
正因为发表垃圾顶刊垃圾文章,能给他们带来荣耀、带来利益、带来权威,
而且只要绞劲脑汁建立关系圈子就能很容易成功,
谁还在意发表垃圾文章污染科学环境呢?
等到被发现我的文章错了,我已经享尽了荣华富贵,我已经不在世了。
这是为什么尖锐的质疑文章不允许发表,他们在尽量延缓自己垃圾文章、错误文章被发现的时间。
就是这些垃圾和错误被发现,又有什么了不起,
要错大家一起错,谁也不用负责。
是伪同行评审制度保证了垃圾和错误文章的大量产出。
学术圈某种意义上像是个派系林立的“江湖”,学术权威如同“教主”一样,普通学者没有力量反抗其观点。 随着发表的错误论文越来越多,跟风研究的越来越多,大家都成了既得利益者,就默许了这些错误的观点继续流传下去。
———— 科技日报,2018-10-18 第01版:今日要闻,骗了全世界十余年 干细胞“学术大牛”走下神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619477235832974&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619476870888302
https://www.rmzxb.com.cn/c/2018-10-18/2193148.shtml
3 现代科学制度的僵化程度比牛顿时代更加严重
现代科学界,颠覆性的理论,
比普朗克时代更不容易发表了。
“A new scientific truth does not triumph by convincing its opponents and making them see the light, but rather because its opponents eventually die, and a new generation grows up that is familiar with it”
M. Planck, Scientific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Paper, William & Norgate, London, 1950, pp. 33 -34.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7998797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3487648
科学界是一个保守体系,科学家并不愿意接受新思想,
自古就是如此,
但是普朗克指出的教训,科学界一直没有汲取,
反而是
现代科学体制比普朗克时代更加僵化,
阻碍颠覆性成果发表的伪期刊评审不是减弱了,
而是加强了。
学术研究变成学术游戏的标志是,
打着正义的名义,干着非正义的勾当。
伪期刊同行评审名义上是阻止垃圾文章、错误文章的发表,
但是
同行评审保证的是主流科学家的既得利益
期刊伪同行评审使同行的颠覆性创新思想不被同行知晓。
因此伪期刊同行评审实际是助长垃圾文章、错误文章的大量发表的罪魁祸首,
真正的同行评审发生在文章发表之后,
但是僵化的伪期刊同行评审制度,
因为与主流学术权威的利益一致,一直挥之不去。
现行同行评审制度是阻碍科学进步的主要障碍,
所以现代科学几乎没有诞生能与牛顿时代建立的科学理论相媲美的科学理论。
这是下面这本著作的中心思想:
Donald W. Braben – Scientific Freedom – The Elixir of Civilization, Wiley Interscience (2008)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跃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89443-146249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