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中,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日益成熟,当机器人能够大规模替代人力进行生产作业时,每台机器人在出厂或投入使用时,其创造的价值中或将包含应上缴国家的税收部分。王兴兴举例说明,若机器人被用于开垦荒地并种植作物,那么其产出的一部分将直接作为税收贡献给国家。
在谈及机器人技术的未来愿景时,王兴兴充满信心地预测,机器人将在不久的将来与人一样承担起更多复杂多样的任务。他预计,快则2-3年,慢则3-5年,机器人技术将迎来显著的技术飞跃。
8月15日上午,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赛场上,宇树科技自主研发的H1机器人以卓越表现夺得了1500米决赛的冠军,再次证明了该公司在机器人技术研发上的雄厚实力。
作为机器人领域的领军人物,王兴兴不仅以其前瞻性的技术视野引领着宇树科技不断前行,更以其深刻的市场洞察力和责任感,为机器人行业的健康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王兴兴在多次访谈中坦言,中学至大学阶段,他因英语成绩不佳而错失了进入更顶尖大学深造的机会,言语
间流露出对过往经历的淡淡遗憾。然而,他也坚定地表示,这份遗憾并未成为束缚其科技创新能力的枷锁,英语
能力的不足并未阻碍他在科技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
有人说,人类约90%的科技成果以英文形式记录,不懂英语似乎就难以深入科研领域,进而难以推动科技进步,这一逻辑初听起来似乎合理。然而,深入剖析之下,我们会发现几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中国众多学子中,因英语成绩不佳而错失进入顶尖学府深造的机会,从而失去了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科研能力的宝贵平台。这无疑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
其次,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大量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他们在数理化等核心学科上的学习时间,减少了他们深入思考自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也限制了他们进行实验探索和创新实践的空间。这种时间分配的不均衡,无疑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构成了制约。
再说,科技人才在发表研究成果时,往往需要使用英文撰写论文,以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提升学术影响力。这导致科技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英文阅读、写作和投稿上,而中文论文在国际上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种现象不仅加重了科研人员的负担,这也导致科技成果减少。
然而,当我们权衡看懂英文科技论文带来的益处与学习、使用英语所付出的巨大时间成本时,会发现后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许更为显著。更何况,英语水平不佳并不意味着就无法理解英文科技论文的内容,通过翻译工具同样可以获取所需信息。此外,即便学了一辈子英语、阅读了大量英文文献,真正能够用英语进行流畅交流的人也并不多见。这反映出英语学习的实际效果与投入之间可能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因此,我们不应过分夸大英语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英语学习,更加理性地看待英语对中国科技进步的利和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88556-149791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