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系列翻译节选没有经过原作者D. Soyini Madison教授和Sage Pubilication的允许,
因此仅供学习使用,一切分享和商业行为与本人无关。
研究方法
多年教学使我意识到,不同学科对方法的本质、定义及价值存在根本性分歧。人文与社会科学内部及跨学科间的方法论边界之争,往往演变为一场奇特的"领地战争":一方将田野工作视为理论、主观性与文化的实践,另一方则强调精确性、效度与证据的优先性。
方法与理论相互关联却又必须区分。在民族志或质性研究的关键节点,它们时而分离,时而交融。以我的研究为例:设计访谈问题与记录数据时,理论与方法保持谨慎距离;但理论仍潜在地形塑着我的提问方向与数据优先级。虽然统摄研究的宏观理论始终指引着研究目的与方向,但具体到问题设计、数据整理与编码时,我更多依赖具体的程序模型。这些模型虽灵活适配语境,却遵循基本框架与系统技术。例如,在编码活动家、利益相关者、田野笔记及档案中涉及人权的大量数据时,我采用从普遍到特殊的分类技术,通过"领域-集群-主题"三级体系实现数据结构化。
有时理论反而会阻碍方法实施,但另一些时刻,方法即理论。例如在特定数据的阐释与分析中,二者完全同一。在研究原住民人权活动者的个人叙事时,某次访谈分析需要揭示贫困与人权侵害的关联。我的分析方法同时糅合了现象学、后殖民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概念——此时,理论即方法,方法即理论。
关于"理论vs方法"的辩论,偏废任何一方都值得警惕。这种对立如同学科间争夺田野工作"真实性"或"严谨性"的混战,同样徒劳无益。
本章旨在为本科生与研究生提供方法论实践参考。它基于一个基本认知:方法是达成目标的程序集与过程链。我们将重点回应:何为民族志方法?
第一步:"我是谁?"从你的位置出发
从你所在之处开始。你过去与当下的生命经验,以及作为独特个体的存在,必将引导你提出关于世界的特定问题,追问事物何以如此的深层原因。重要的是尊重你的个人历史与既得知识,同时珍视那些将你引向特定方向、问题或主题的直觉——即便你未必总能清晰解释这种吸引力的来源。向自己提出唯有你能回答的问题:
什么真正令我着迷?
我究竟渴望更深入理解什么?
社会中最令我不安的现象是什么?
你或许可以如作家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 2003)所言般更深入自省, 并由此启程:
"我的灵魂(要求我)必须从事的工作是什么?"(p.238)
第二步:"还有谁研究过我的主题?"——融入阐释共同体
当初步确定研究主题后,你需要思考与之相关的问题链。此阶段,系统阅读既有研究至关重要,但需警惕两个陷阱:
盲目模仿:避免将前人研究不加批判地作为模板复刻
全盘否定:切忌未经审慎思考就彻底否定已有成果的价值
应在批判与借鉴间保持平衡:对你欣赏的研究进行拓展与深化而非简单重复,同时从你不认同的研究中提炼反例价值——即便其意义仅在于提供对比维度。那些或优或劣的研究范例,终将为你提供关于内容、形式与方法的启示。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对话,你将:扩展与自身项目相关的问题视野;明确希望采纳的范本与需要批判的标靶;融入围绕该主题的阐释共同体——这个由其他研究者构成的网络,将成为你持续对话的对象
记住:作为批判研究者与阐释共同体成员,你有责任了解同行们对共同关注领域的贡献,这种认知既是学术对话的基础,也是知识创新的前提。
第三步:研究目的的力量:划定你的研究范围
当你确定了一个吸引你且具有独特意义的研究主题,并参考了相关文献以进一步聚焦具体问题后,就可以开始划定研究范围(bracketing)并明确研究目的了。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更全面、更精确地捕捉你希望研究的现象,这要求你明确界定研究对象群体(Denzin, 2001; Glesne, 1999; Lofland & Lofland, 1984)。
如何从宽泛主题到具体研究问题?
在清晰界定研究对象的同时,你也在形成研究问题与目的。注意,你需要构建的是一个可识别、可操作的问题,而非一个笼统模糊的兴趣领域。此时必须更加精确,因为明确的问题能引导你走上一条清晰、有方向的研究路径。当你对某个主题有强烈感受并能清晰表述时,你会更专注、更自信、更有动力。
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固守最初的问题——研究过程中仍有调整、创新与发现的空间。事实上,根据我的经验,明确一个初始问题(同时保持灵活性)的研究者,在必要时反而能更游刃有余地调整研究方向。进入田野后,你的问题可能因实地经验而丰富、拓展,甚至完全转向另一个领域,也可能始终保持活力。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明确问题,因为若缺乏研究问题,你的目的将缺乏焦点与确定性;而即使需要调整,清晰的初始问题也能为后续思考提供方向。
具体研究问题的形成步骤
文献梳理与灵感捕捉:在回顾文献、熟悉相关研究模型(包括索引、书目中的标题、引文等)后,记录激发你兴趣的内容,并随手记下关键词、短语、人名、地点等。
结合个人兴趣与直觉:将文献线索与你的兴趣点结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写下所有相关问题。持续写作,休息后再补充更多问题。
提炼主题集群:当穷尽所有想到的问题后,观察浮现的核心主题。这一过程需要时间,但你会从中发现关联,并形成问题集群。
构建集群主题句:为每个问题集群创建一个以问句形式呈现的主题句,概括该集群的核心关切。
聚焦研究问题:基于各集群的主题句,逐步缩小范围,形成最终的研究问题。在此过程中要进行以下3点:优先排序,确定哪些问题更具研究价值;消除重叠,合并相似问题;整合优化,将互补问题融合为更完整的表述
最后的关键在于要思考:作为批判民族志学者,你希望为社会正义贡献或改变什么? 你的研究问题不仅是对"做什么"的表述,更是对"为什么做"的宣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鲍染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83214-148152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