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 Francis 学术服务
一本书的诞生,一个书系的启航 | 对话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王盛凯研究员 精选
2025-11-10 16:57
阅读:7659

在半导体技术飞速迭代的今天,每一项微小的突破都可能成为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基石。然而,如何将分散的前沿研究,系统化地沉淀为可供全球学界共享的知识财富,是中国学者走向世界舞台的关键一步。本期,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盛凯。他不仅是“Frontiers i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系列丛书的主编,更是该系列首本著作Kinetic Studies in GeO2/Ge System 《二氧化锗/锗体系动力学研究》的作者。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学术世界,探寻一本国际学术图书从构想到诞生的幕后故事,以及他对于中国科研“走出去”的深刻洞见。

image.png

作者简介

image.png

王盛凯,博士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处处长长期从事半导体MOS器件与集成技术研究。在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3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50余项、对外许可8项,现任国际介电薄膜会议国际委员,曾获2021年青促会优秀会员、2019年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2025年国科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作者访谈

Q1:请您介绍出版 Kinetic Studies in GeO2/Ge System: A Retrospective from 2021 这本书和 Frontiers i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系列的主要目的。

王盛凯:

我最开始在CRC Press (Taylor & Francis旗下子品牌) 出版了MOS Interface Physics, Process and Characterization《MOS界面物理学、工艺与表征》这本书,出版效率较高、不收取出版费用并提供一定的出版收益,所以才计划在Taylor & Francis组织出版 Frontiers i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 这个系列。

Frontiers in Semiconductor Technology系列主要聚焦中国集成电路或者半导体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覆盖了从材料科学、器件科学、半导体制造技术、先进封装等方方面面,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系列把国内的半导体相关的研究聚集起来,为国内外的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参考。  

这个系列中的第一本书 Kinetic Studies in GeO2/Ge System: A Retrospective from 2021 《二氧化锗/锗体系动力学研究:来自2021年的回顾》依据我的博士论文,结合了从我博士毕业2011年到2021年之间的国际的前沿进展,这本书用历史的回看的视角,书中有我个人针对一些前沿技术的评价。

本书系统阐述了锗及其氧化物的动力学研究体系。锗作为最早的半导体材料之一,曾用于制造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1947年)和第一块集成电路(1956年),奠定了现代集成电路工业的基础。尽管后来因资源丰度及材料特性等原因被硅取代,但随着半导体工艺迈入22纳米及以下技术节点,硅的性能瓶颈促使锗凭借其优异特性迎来了技术复兴。我正是在此背景下接触锗的研究,并发现其研究领域广阔、内容丰富。因此,本书旨在将这些前沿成果系统化,为国内外半导体从业者提供一本专业的参考书,同时也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提供一部重要的研究教材。

----------------------

Q2:从本书最初策划到最终出版,您遇到最大的挑战及障碍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 

王盛凯:

在整个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是准备样章。对于首次出书的作者而言,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论文片段拼凑,而是需要按照图书的规范,构建出逻辑清晰、结构严谨的章节。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前期积累和精心打磨。

此外,一个极具价值的环节是与同类图书进行对比分析。出版社要求我将本书与两到三本国际同行著作进行比较,这一过程不仅让我明确了本书在内容深度、读者覆盖面、专业性与易读性上应如何提升,也让我有机会借鉴优秀作者的经验,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总而言之,虽然样章的准备是最大的挑战,但整个专业化的流程,尤其是提案引导和竞品分析,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最终促成了本书的顺利出版。

----------------------

Q3:Taylor & Francis出版集团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协助您的?为您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  

王盛凯:

首先,在单本图书的出版上,编辑团队提供了全程且专业的支持。他们提供的专业意见覆盖了从内容布局、封面图片选择到语言润色等多个方面。例如,初稿就由专业的英文编辑进行了细致的校对,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图片设计等环节,反馈也总是及时且专业,整个合作过程非常顺利、愉快且高效。

其次,在更宏观的“书系”建设上,合作同样卓有成效。我最初提交了一份关于建立该学术书系的独立提案,阐述了其设立的必要性,并设计了由我担任主编、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共同组成的编委会架构。这个提案很快便获得了批准。如今,我们可以在Taylor & Francis 旗下CRC Press 的官方网站上轻松找到这个书系的专属页面,上面不仅有详细的介绍,已经收录的两本书也已在线展示。

总而言之,出版社不仅为单本图书的出版提供了专业、细致的服务,也为整个书系的快速建立和推广提供了高效、有力的平台支持,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

Q4: 您认为出版英文学术图书,需要注意哪些主要要点?

王盛凯:

一、心理与前期准备

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出版是一个耗时漫长、需要投入巨大精力的过程。因此,前期详尽的资料准备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二、明确图书定位与目的

要清晰地定义图书的目的和意义,因为不同的目标决定了完全不同的准备路径:

1. 学术专著:目的是扩大学术成果的影响力。这类图书通常基于长期的科研积累和若干篇学术论文。关键在于:

  • 设计大纲:梳理论文间的逻辑递进关系,构建清晰的全书框架。

  • 丰富内容:不能简单罗列论文,需引用或补充同行及其他著作中更宽泛的背景知识,将自己的研究无缝融入,以增强条理性和可读性。

2. 教学教材:目的是满足授课需求。最佳路径是:

  • 基于教学经验:建议在有大学或研究所授课经验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讲义进行丰富和完善。

  • 语言转换与打磨:如果讲义是中文,需要将其翻译并打磨成专业的学术英文。如今,高水平的翻译软件可以大幅简化这一步骤。

三、版权与授权问题

一个非常关键的实操细节是版权。在引用他人的图片或文章时,必须提前获得原出版社的授权。

  • 申请流程:通常通过邮件向出版社申请使用许可。

  • 授权关键:如果您是所引文章的第一作者,通常能直接获得授权。若引用他人成果或用于商业目的,则需要遵循更正式的流程。我当时为此联系了十几个出版社,只要流程正确,通常都能顺利解决。

通过王盛凯研究员的分享,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本学术图书严谨的诞生过程,更深刻理解了国际出版对于中国学者“构建话语体系、参与全球对话”的战略价值。从明确图书定位,到攻克版权细节,再到与出版社的专业协作,每一步都是将个人智慧升华为人类共同知识财富的必经之路。王盛凯研究员的经历证明,当中国的前沿研究以规范、专业、系统的形式走向世界时,其产生的将是超越国界的深远影响。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中国学者,通过Taylor & Francis这个平台,让世界听见更多来自中国的智慧之声。

了解王老师和我们结缘的图书:MOS Interface Physics, Process and Characterization

image.png

Taylor & Francis致力于搭建国际交流的桥梁,将中国高水平的成果和重大突破传播到世界,助力中国优秀学术科研“走出去”,为中国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国际传播平台,讲好中国故事。

Taylor & Francis旗下CRC Press是科学技术与工程、以及医学领域内世界一流的出版品牌,每年出版上千本图书和会议论文集。目标是拓宽思维,提高读者对科学的理解,为研究人员、学者、专业人士和学生交流见解赋能,并激发其学术潜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Taylor & Francis 学术服务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74014-1509683.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