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rgonomics期刊已拥有60余年的历史,长期致力于传播人因与工效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近日,我们有幸邀请到该刊的新任联合主编、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张伟教授,听他讲述与期刊结缘的故事,以及数十年来为人因工效学发展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跟随张教授的讲述,我们不仅看到人因工效学作为一门学科如何茁壮成长,更感受到一位学者如何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整个领域向前迈进。他始终相信,人因工效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学术期刊正是连接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重要桥梁。
张伟,Ergonomics期刊联合主编,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研系列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伟,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教研系列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IEA Fellow。主要教学和研究领域包括:智能系统交互与协同,人因与工效学,驾驶安全,创新管理,研究生教育管理等。曾任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理事长(2012.12-2023.8,期间推动学会获得巨大发展,从200多人会员规模发展到3200多人,成为IEA国际各国家地区学会中最大的人因与工效学学会),IEA科技与实践委员会主席(2012-2015年间),现任IEA发展与促进委员会主席,人因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Q1:您认为一本期刊成功的关键因素都有哪些?
一本学术期刊有三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第一个是学者对于这个期刊的关注度,期刊本身的吸引力,还有相关学术领域的学者对它的认同度。第二个方面,是期刊对相应领域学者的触达能力,即期刊的潜在作者能读到期刊的论文。第三个方面,是要跟上学科一些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
Q2:作为期刊主编,您认为撰写一篇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有哪些重要因素?
第一个是问题导向,因为所有的研究都是来自于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好的研究问题可能是来自于具体的实践场景、对于文献的阅读分析、一些突发的想法。从这三个渠道能够推动问题导向的研究,这种研究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是需要做好严谨的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在人因工程领域,我们一般都会对一些关键的研究结果展开讨论,然后挖掘很多现象、数据背后的机理,从而让这个研究的层次再提高一步。
第三个方面,是清晰的写作表达。包括一篇研究的逻辑线和因果链要非常清晰、论文的语言写作规范以及图表清楚、自明。
Q3:Ergonomics是混合开放获取期刊,请您分享对于开放获取或开放研究方面的看法?
我是赞成开放获取的方式的,因为这样能够让学者的研究成果尽快地被更多的同行所了解和参考。以论文为媒介,发展每一个学者的自己的学术合作网络,从而让大家在开放数据、开放范式的基础上,促进科学的进步。
Q4:请您谈一谈人因与工效学领域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以及当前存在哪些障碍?该如何克服?
人因与工效学(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简称为HFE,这个领域世界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差别较大。并且,受新科技影响,比如IT、AI,还有一些新产业,比如自动驾驶汽车、少人或无人的工厂、零工经济(比如快递)、一些重大的工程实践等,这个领域受这些因素影响比较大。前段时间,Ergonomics期刊也有十一篇论文针对HFE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展开了非常健康而激烈的辩论。
在中国的情况下,我觉得相对来讲要乐观很多。在人因与工效学这个领域的学术组织——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无论是个人会员还是团体会员,抑或是分会的发展,在过去十年都非常快。同时,在中国,新兴的应用场景比较多,各行各业都在快速的演进过程中。新的科技发展也比较快,特别是AI、机器人等,还有5G、应用等发展比较快,这样中国的学者成长也会比较快。
目前整个领域发展的障碍
一、这个领域相对来讲比较小众,所以就导致了多数期刊的影响因子不够高,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了解的人应该还不算足够多,所以还有进一步提高影响力的空间。
二、传统的工业化国家发展不平衡。
三、学术交叉,人因工效学是一个学术交叉的领域,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如何克服当前的挑战
可以更密切地结合新场景和新科技,进一步地促进学术组织的建设,以更加开放合作的理念来促进学术交叉,与其他的,无论是信息科技还是机器人科技结合。
同时建设好交流展示平台,平台包括优秀的学术期刊,比如Ergonomics期刊,重要的学术会议、国际会议、国内会议等。还有学术组织,各个国家的人因与工效学的学术组织以及各个国家之间学术组织之间的合作。
我强烈地认为人工智能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更加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生活和工作的话,那人因工程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可以把AI的应用让它更加人性化。
Q5:是什么促使您成为了Ergonomics期刊的主编?
“对Ergonomics期刊的强烈认同”
我本人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对Ergonomics期刊强烈认同。我从教初期,我们的前系主任,创系的系主任Salvendy教授,他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他激励我们,说你们作为青年教师,从事人因与工效学研究,一定要力争在Ergonomics期刊上发表论文,每几年要发表一篇。当你能在这个期刊上发表论文,你就站到了人因与工效学研究的世界的团队里,所以这是对我,当初在20年前,对我本人的激励,所以我从事学术研究这20多年来,一直把Ergonomics期刊作为我心目中的最高的一个追求,从学术发表的角度,所以我对它也是有感情的。
“对本领域学术组织的强烈认同”
我从2004年参与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作为理事,到2012年担任学会的理事长,到2023年离任,我亲自推动,也见证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的快速发展。我对这个组织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更健康、更强大的发展仍然有一定的感情。所以我觉得,担任Ergonomics期刊的主编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也能帮助中国的学会中的优秀学者,能够让他们更加快速地成长。
“对本领域的强烈认同”
我从事人因与工效学教学和科研,包括一些学术组织的服务,我觉得我对这个领域有一定的使命感,我希望通过个人微薄的力量,帮助这个领域发展更好一点,作为这个领域里最早的一本学术期刊,Ergonomics期刊本身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本期刊,它对这个领域还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关于期刊
Ergonomics为混合开放获取期刊,作者可以选择以开放获取的模式或传统订阅的模式发表文章。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Taylor & Francis 学术服务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74014-150351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