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 Francis 学术服务
独家专访 | 北医三院眼科:小鼠眼表组织和泪腺免疫细胞图谱更新 精选
2024-10-11 17:38
阅读:465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齐虹教授领导的团队在Taylor & Francis旗下SCI期刊Ocular immunology and inflammation发表优质科研成果“Mapping Resident Immune Cells in the Murine Ocular Surface and Lacrimal Gland by Flow Cytometry”,更新了小鼠眼表组织和泪腺免疫细胞图谱,为眼表免疫领域提供了基石性的数据。自发表以来,这篇开创性的文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过去一年间累计下载超过2500次,持续保持着高热度。

Screenshot 2024-10-11 171239.png

作者:Baikai Ma, Yifan Zhou, Yuzhe Hu, Hongyu Duan, Zhengze Sun, Pingzhang Wang, Wei Li, Wenling Han, Hong Qi

DOI:10.1080/09273948.2023.2182327(免费阅读全文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项研究背后的故事,我们特邀本文的第一作者——北医三院眼科临床博士后马佰凯进行专访。马博士将与我们分享研究过程中的挑战与收获,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看法。期待通过这次交流,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眼表免疫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介绍

马佰凯 博士

Screenshot 2024-10-11 171239.png

北医三院眼科2022届博士毕业生,师从齐虹教授与韩文玲教授,现为北医三院眼科临床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眼表免疫。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共一/共同通讯在眼表和免疫领域发表学术论文9篇,带领团队建立眼表组织免疫分析平台,主持国自然青年项目等4项课题(博士期间主持北医优秀博士生创新基金),入选2023年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档,第一完成人获批3项专利,2次获得ARVO travel grant支持。

👇点击收看采访视频👇

Screenshot 2024-10-11 171239.png

访谈内容

Q1 请结合团队文章介绍一下您和团队的研究及主要贡献。

答: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的技术全面解析了小鼠眼表组织,包括角膜、结膜和泪腺中定植的免疫细胞。主要有三大发现。

1.       我们聚焦在具有免疫豁免特性的角膜组织,解析了中央角膜和周边角膜的差异,发现周边角膜免疫细胞数量是中央角膜的16倍。并且据我们所知,我们首次采用流式的方法确认了小鼠的角膜组织中具有B细胞。

2.       我们知道固有免疫中髓系细胞具有高可塑性。我们发现在小鼠的结膜和泪腺中,髓系细胞同样具有这一特性。所以我们针对小鼠眼表组织的髓系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提出了利用FlowJo高阶分析中tSNE降维和FlowSOM聚类两大工具实现精准解析髓系细胞可塑性的新策略。

3.       我们首次对小鼠结膜和泪腺中的固有淋巴样细胞(ILCs)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并且发现了小鼠眼表组织中的三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3)。

 

Q2 在文章的策划、撰写和发表的过程中,您和团队遇到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呢?

答:以齐虹教授为PI,我们课题组有两大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眼表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白内障围手术期的视觉质量精准分析及个性化设计我这边主导的是眼表免疫的相关工作。这项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工作。大家会看到我们这项工作不是一个聚焦在某一个机制或者某一个新的应用去进行的一个证据链条的深入挖掘,而是一个描述性的平台建设性的工作。这份工作是我们课题组在进行相关的原创性的工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建立眼表组织免疫细胞分析的平台。当我们把这个平台建立完备了,这篇文章也就呼之欲出了,这就是这篇文章诞生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遇到的比较大问题还是建立一个新平台的勇气和对于每一个细节的雕琢。因为要做这么一个平台对于免疫学界的研究者来说,相对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我们眼科专业的人来说,聚焦眼表免疫领域,就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精通眼科学,也要精通免疫学。所以,我们在建立平台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细节上,确切来说都是遇到过挫折的。各种各样的条件都是遇到了很多挫折之后,百折不挠去总结经验,最终诞生了建设完备的平台和这么份工作

跟机体的其他组织相比,小鼠的眼表组织最大的特点就是组织量特别少。小鼠角膜结膜相对免疫学家常研究的肠道肺脏肝脏脾脏肾脏等器官来说,免疫细胞含量很少的,所以如何精准的把这些细胞获取到解析出来是我们下重大功夫的地方

 

Q3 眼表免疫相关的研究,对相关领域的积极影响有哪些?

答:这一部分我们还是很自豪的。我简单谈点吧

·        第一点是我们在做干眼小鼠的模型的过程中,根据既往的国内国际现有的干眼模型,我们团队与北医免疫系动物实验室王立忠教授合作,花了大概两三年的时间不断的去更新和优化。我们自主创新的干眼的制作模型和饲养笼已经获批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而且更令我们自豪的,是国内做干眼研究的同行们看到我们相关的文章都积极的与我们联系,现在我们的这个模型已经推广到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等等所以我们也是为行业和领域做了一点贡献。

·        第二点,就是我们这次访谈相关的研究内容:建立眼表组织免疫细胞分析平台这样的一份工作。我们采用这个平台更新了眼表组织定值的免疫细胞图谱,这项工作为全世界做眼表免疫的同道们都提供了基础性的科研数据,这一点也是我们要把这文章发表出来的一个初衷。另外,我们将这个平台所涉及到的所有的技术细节都公开出来。我们毫不藏私,希望借由我们这么多年在这个领域深耕做的成熟工作,支持各位国内和国际从事眼表免疫相关研究的教授和他们的学生,减少刚开始做研究的年轻人在探索道路上遇到的挫折,能够助力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

 

Q4 为什么选择眼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答:这个涉及到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情况我本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现在也是眼科学医生。在做临床诊疗工作的同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我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眼表免疫。

很有趣的是我本科阶段免疫学得并不好。我还看了一下成绩单,只考了61分。我本科在厦门大学,到北医来了以后,我的导师北医三院眼科的齐虹教授就希望我做眼科免疫,她有很前瞻性的目光,把我们课题组研究的大方向设置在了免疫这个领域,一直现在我也很感激。老板们就有一个国际视野和前瞻性的目光是多么重要我们没有相关的平台,齐老师把我推荐到北京大学免疫学系韩文玲教授团队进行培养。韩老师也是我博士的副导师,韩老师对我在免疫学领域的影响是极其突出和显著的。刚刚我开玩笑说我本科免疫学考61分,博士期间我也选修了一些免疫学的课程,但是这次已经发生了质变,我两门的免疫学课程都已经是我们同期选修的(包括免疫学同学在内)第一名除了理论的知识以外,实践的技能也在老师团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培养。我开玩笑讲韩老师是一本行走的免疫学教材,我们每周的组会期间,她都会给我们提问一些很基础的免疫学知识。就是这样反反复复一遍一遍的磨砺才能让我们把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从本质上给学透了除了齐虹老师和老师以外,我也非常感谢我的本科启蒙导师,也就是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的李炜教授。我们在本科期间也非常幸运厦大允许我们大一大二就开始寻找科研的指导老师,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我是从大二一直在跟着李炜老师进行眼科学的一些研究就聚焦在眼表这个方向。从那时候起,一直在李炜老师的熏陶下成长,所以一直到现在,我们齐虹教授团队跟李炜老师团队都还有非常好的合作。

 

Q5 可否分享一下您在学术发表方面的工作态度和个人经验?

:惭愧虽然已经有一些学术产出,但是仍然还在继续努力,包括基金、专利等等。我们课题组也在这方面做了蛮多的工作。对于青年的眼科专业的学者,我还是有一些个人的经验可以分享虽然没有那么的成功,但是多少还是做了一些原创性的工作,我个人对自己的工作也非常的骄傲,有成就感。

我发表这篇文章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要发表一篇论文,而是在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需要克服困难把这个研究平台建立起来。等这些困难克服的差不多了,唉,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克服困难的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工作所以第一点,我想我们青年学者还是要专注于解决科学问题

第二点,现在眼科的分科特别细,有9到10个亚专科,每一个专科待解决的问题都是非常多的表领域相对来说是眼科进展比较快,研究比较火热的一个领域。即使全世界很多的科学家投入在这个领域,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的数量还仍然浩瀚如海洋。所以我们是要有自信心的不要认为这些知名的专家学者把这个领域做的差不多了,不是这样的此外,面对浩瀚如海洋的科学问题,我们还是要只饮一瓢水。也就涉及到Focus,专注在一个合适体量的科学问题上。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尤其是对于硕士博士生来说是需要锻炼的一个重要能力因为选择的科学问题太大,很难去得到根本的解决。太小的话呢,可能花个一两周把它解决了,工作也得不到认可。所以要选择一个有创新性的,体量比较适中的能够自己能够解决的,或者带团队两三个人能够解决的科学问题。

还有就是学科交叉,像您看到的我是一个眼科学和免疫学的交叉,那在这个领域,我们是做到了既精通眼科学也精通免疫学那现在不仅仅是有这样的学科交叉,还可以有眼科学与材料学眼科学和人工智能,和智能成像等等的一些学科交叉。其实我们团队工作与人工智能也有一些交叉。有一些领域呢,我们眼科的年轻人是可以做到自己也精通的,但有一些领域就比较困难。举个例子,比如说材料和人工智能,除非青年学者在这个领域特别的感兴趣和钻研,可以兼顾眼科学和另外一个交叉学科都做到精通。要么就是选择一个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大家共同来解决问题。

我们年轻人也多多的拥抱新技术。在我们写稿子改稿子,以及有可能比较出色的年轻人很早就作为审稿人,作为reviewer去做一些评审工作的时候,ChatGPT等工具就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帮手。在我们拥有独立思维的同时,就可以发挥这个工具最大的价值。 还有就是建议我们眼科的年轻人还是要多跟眼科专业的同事同学以及其他专业的科研人员多交流,避免闭门造车。因为科研这个工作还是要通过交流从而产生一些科研思路和火花的。我很有成就感把我们这个平台的所有技术细节都公开发表,不存在把核心的技术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我们把技术细节全都公开发表了,得到了权威杂志的认可,同时呢,我们也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那自然而然很多的合作也进来了,我们能够更好的交流

点击了解期刊👇

Clincal Medicine-RG.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Taylor & Francis 学术服务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74014-145485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