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laoshit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laoshitd

博文

新趋势:蛋氨酸限制和食物变革

已有 540 次阅读 2025-8-13 15:51 |个人分类:蛋氨酸限制性饮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新趋势:蛋氨酸限制和食物变革

几百年前,来自欧洲小城市的航海者,不顾九死一生,绕过非洲大陆尖端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到达印度次大陆,南亚诸岛。他们又从另一个方向转向西方航行,首先到达一个叫“INDIA”的地方,麦哲伦们继续向西,终于验证了人类生存的地球真是一个球体,而不是天圆地方。

他们突然发现,这个世界远超想象,广大的海洋和陆地竟然有如此眼花撩画的人物,动物,树木花草,还有食物。食物被人类重新认识和定义。好奇惊呼引来大量的水手,冒险家,商人,旅行者,食物差别导致价格梯度,贸易开始了。神秘东方瓷器,丝绸,茶叶,阿美利加的番茄土豆,玉米,都成了交换物品。还有香料。这种三角贸易,使四大洲地理上远隔重洋,经济上紧密相连,以及随之而来臭名昭著的奴隶贩卖。

几个世纪以来,欧洲人对胡椒、肉桂和丁香的渴求让商人们赚得盆满钵满,他们从马六甲到马赛的香料贸易中积累了巨额财富。君主们从胡椒贸易中分得一杯羹,为他们的军队提供资金。像威尼斯、里斯本和阿姆斯特丹,这样曾经的欧洲小城,都是资源匮乏的小地方,除了出国谋生之外别无选择。亚洲调味品在城市贸易中心的繁荣发展中独占鳌头。这些城市都先后跻身世界顶级城市之列,统治着一个香料帝国(Krondl, The taste of conquest, 2008)。

香料并不是营养成分,但是可以改变食物风味,延长食物保存,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肉类几个月不腐败,运输和交换打破了产地限制,整个欧洲人可以享受远方的风味,远自土耳其,耶路撒冷,印度,中国和美洲大陆。

教科书上说历史是随着巨大的车轮而前进的,包括世界大战、拿破仑式的振兴、群众革命、经济动荡和技术变革。然而,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细节,却可能导致世界秩序的改变。为了寻找一种能与香料在欧洲扩张中发挥的变革性作用相媲美的现代商品,历史学家们试图将其与当今对中东石油的依赖进行类比。然而,正是这种非必需性,使它们成为审视人类与食物关系的有用视角。一旦人们不再害怕挨饿,他们选择进食的理由就会五花八门。食物不仅仅是一种燃料,它蕴含着深厚的逻辑和象征意义。

人们通常认为人的口味偏好比较保守,虽然这可能适用于特定个体,但社会的饮食习惯往往会在一两代人的时间里发生变化,就像意大利人总体上直到二战后才开始痴迷于面食。如今,各个国家的饮食风格都在不断变化,而且正在趋同。可以说,麦当劳、可口可乐及其模仿者遍布全球。快餐文化, 食物加工和成品化,香料添加剂的使用, 加上物流便利,旅游业的推进,全球化的结果使世界上所有大城市,食物经历了最剧烈的烹饪变革,来自世界各地美食聚集一起,很容易被品尝和效仿。

食物不是为了解决饥饿,就必然联系营养和健康。疾病是人类最大威胁,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老年认知障碍,肿瘤,衰老,接踵而至,已经是人类下一个最关心的问题,健康而且延长寿命。低蛋氨酸饮食被发现逐渐接受。

蛋氨酸(Methionine)是必需含硫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只能通过饮食获得。它在蛋白质合成、甲基化反应(DNA甲基化、蛋白质修饰)和谷胱甘肽合成(抗氧化防御)中起核心作用。主要来源包括肉类、鱼类、蛋、乳制品及部分坚果和种子。植物蛋白(尤其是豆类、谷物)普遍蛋氨酸含量较低。

低蛋氨酸饮食最初在动物实验中引起关注,因为它与延长寿命、抑制肿瘤、改善代谢健康相关(Orentreich et al., 1993; Richie et al., 2004)。机制主要包括:抑制mTOR信号通路 ,伴随减缓细胞增殖与衰老,降低IGF-1水平, 降低癌细胞生长信号,改变线粒体代谢 ,降低氧化应激,影响DNA甲基化模式 ,延缓表观遗传老化。虽然人类长期、系统的临床研究还有限,但可从多领域推测其健康影响。低蛋氨酸饮食在小鼠、果蝇等模型中可显著延长寿命(10–40%)。推测在人类中可能延缓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潜在益处在于延缓衰老。机制类似于热量限制(CR),但可能副作用更小,因为不必整体减少能量摄入。

 

   多种肿瘤(乳腺癌、胃癌、胶质瘤)对蛋氨酸依赖性强。限制蛋氨酸可让癌细胞在代谢上“饥饿”,配合化疗或放疗可能增强疗效(Gao et al., 2019)。代谢改善,低蛋氨酸饮食可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脂肪堆积,对II型糖尿病和脂肪肝可能有辅助作用。

但是固有的潜在风险包括,免疫功能受损,T细胞需要蛋氨酸来合成SAM(S-腺苷甲硫氨酸)并维持DNA和组蛋白甲基化,缺乏可能削弱免疫反应(Bian et al., 2020)。在癌症患者中,过度限制可能反而降低抗肿瘤免疫。蛋白质合成不足,长期极低蛋氨酸摄入可能影响肌肉合成,导致肌少症或体力下降,尤其在老年人中风险更高。发育期风险,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对蛋氨酸需求更高,长期限制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甲基化印记的建立。

低蛋氨酸食品并非天然罕见,未来技术路径包括蛋白质重构技术,植物蛋白调配,利用豆类、谷物、薯类的低蛋氨酸特性,通过精确配比实现低蛋氨酸但高营养的食品。或采用精确发酵技术(Precision Fermentation),通过微生物生产特定氨基酸比例的蛋白,剔除或减少蛋氨酸。CRISPR技术可编辑高蛋氨酸作物(如玉米、大豆)中的相关合成酶,得到低蛋氨酸品种,适用于特殊人群。 结合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评估个体对蛋氨酸的代谢特征,定制蛋白比例与来源,实现精准低蛋氨酸饮食。

 

  现代快餐(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在全球流行,是工业化食品体系加标准化口味和高效分销的结果。而低蛋氨酸健康食品若要走向全球,必须找到类似东西方融合的契机,以本身蛋氨酸含量偏低谷物、豆类、蔬菜为主,注重药食同源(如黄豆、绿豆、薏米)。结合西方饮食,工业化发达,健康意识增强,愿意尝试植物基替代食品,逐渐改善高蛋白饮食普遍,动物蛋白摄入量过高。低蛋氨酸食品在东方可包装为科学升级版的素食,在西方包装为抗衰老和抗癌的未来食品。比如低蛋氨酸版汉堡(植物蛋白肉佐以低蛋氨酸酱料)东方式低蛋氨酸便当(杂粮饭加豆腐和时蔬)功能性低蛋氨酸代餐奶昔(加入多酚和益生元)。

接下来的问题,低蛋氨酸食物是否会像快餐一样流行?流行的条件需要大规模临床数据支持低蛋氨酸饮食的安全与益处。口感与价格竞争力必须与普通食品口味相当且价格可接受。品牌与文化将其与健康长寿、个性化营养、可持续发展绑定,形成饮食习惯。预计可能的模式短期(5–10年),先在高收入、注重健康的群体中流行,类似现在的生酮饮食、纯素饮食。中期(10–20年),功能性食品产业链成熟,低蛋氨酸产品进入超市主流货架。长期(20年以上),若科学证据充分,可能像低糖饮食一样成为公共健康建议,推动全球餐饮文化重构。如果这些条件满足,它可能推动东西方饮食大融合,东方的低蛋氨酸传统谷物素食与西方的现代食品工业结合,创造出一批全球化的新功能食品品牌。

 

   可以想象,早晨,在涩谷的女上班族在地铁站的便利店买了一份“M-Lite低蛋氨酸寿司卷”,米饭混合了低蛋氨酸糙米与藜麦,馅料是发酵大豆制成的“素金枪鱼”,配上少量海苔粉,富含碘与多酚,她一边吃一边刷手机新闻,读到低蛋氨酸饮食或可延缓皮肤老化的新研究。对她来说,这只是和多喝水、多走路一样自然的生活习惯。 一位华尔街金融分析师走进曼哈顿的PlantFusion快餐店,点了一份“抗癌能量碗”低蛋氨酸绿豆面条,配料是烤西兰花、胡萝卜丝、少量杏仁,芝麻酱和姜黄汁调味,碗底有一个二维码,扫描后能看到他当天的蛋氨酸摄入量与血糖反应预测。 2045年的巴黎晚餐,一家名为Cuisine Longévité(长寿厨房)的法式餐厅正在上菜,前菜低蛋氨酸南瓜浓汤,主菜是用发酵豆蛋白制成的“素牛排”配红酒酱,以燕麦奶和莓果制成的“长寿慕斯” 为甜点。低蛋氨酸菜肴在法国并没有失去精致感,反而成为优雅健康生活的象征。主厨告诉食客,这不仅是饮食,而是对未来自己的投资。

也许到2050年,低蛋氨酸食品的全球融合已经成熟,日本的便利店寿司采用巴西产的低蛋氨酸大豆。美国的汉堡连锁店提供“东方素食汉堡”,内含低蛋氨酸米饼与麻辣豆腐,中国的外卖平台上,有“低蛋氨酸火锅套餐”,汤底加入枸杞、灵芝和牛肝菌,既强调药食同源,也强调分子营养,欧洲餐厅推出“地中海式低蛋氨酸餐单”,橄榄油和豆类,加上全麦面包。这种融合不仅发生在高端餐厅,也进入了家庭厨房和街头小吃。低蛋氨酸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营养学名词,而是像无糖或高纤一样的日常概念。低蛋氨酸食品的普及过程与快餐有相似之处全球化供应链,核心原料来自世界不同地区(豆类、谷物、蔬菜)。标准化生产流程, 确保营养比例精确计算,口味保持一致,代表健康、长寿、环保的生活方式。但它与快餐最大的不同是,它依赖的是科学证据和个性化营养技术,而不是单纯的口味刺激。它追求的是长期健康回报,而不是即时满足。

即便如此,普及过程并非没有挑战, 部分地区消费者对植物基和低蛋氨酸食品的口感不适应,需要时间适应以接受口感。早期技术成本高,价格偏高,必须依赖政策补贴或高端消费群体带动市场。还有文化心理因素,一些人可能将低蛋氨酸饮食视为“限制”而非“自由”,需要文化包装改变观念。 转折点可能出现在某项全球性的健康倡议,例如WHO或各国卫生部将低蛋氨酸摄入上限纳入膳食指南,科学证据显示其能显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延长寿命,同时大型食品企业(雀巢、可口可乐、百事)全面推出低蛋氨酸系列产品。

在这种情景下,低蛋氨酸食品可能真正像现代快餐一样全球化,但它代表的不是快而廉价,而是慢而长久,一种基于营养科学、跨越文化界限的全球饮食革命。到那时,餐桌上的东西可能既有中国的豆腐煲、法国的酱汁、西班牙的橄榄、美国的沙拉,也有日本的味噌汤——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温柔地控制着蛋氨酸的含量,默默地守护着每一个人的健康与寿命。

 

参考文献:

Written by  Dr. Haining Jin and  Dr. Bin Xu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69163-1497530.html

上一篇:控制热量和蛋氨酸摄入、营养性生酮及补充辅酶及抗氧化物结合疗法,修复细胞代谢通路,能否成为治疗糖尿病(代谢病)细胞学基础?
下一篇:New Trend: Methionine Restriction and Dietary Change
收藏 IP: 112.32.51.*|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6 03: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