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做好科研很难?
研究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做科研,但要做好科研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需要做实验的科研,不仅要面对实验的枯燥,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突发状况以及实验结果的不如意等等。
终于,见证几代硕博毕业、日夜连轴转的仪器还是迎来了它的“休息日”,原因是常年的工作,进样针的偏差、色谱柱堵塞、漏液等原因,使得它无法正常干活,亟需进行维护保养……
那么,回到主题上,为什么做科研难?做好科研更难?原因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包括了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
(一)迷雾中的森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科研方向的选择对于未来的道路至关重要,站在高楼之上,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哪一条?这个方向既不能是大家做烂的,毫无前途的方向,也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方向。这样的选择应当说大部分取决于“运气”,既要有意义、做的人少、还要容易出成果。
如果把科研比作迷雾中的森林,那研究生就是在森林中不断摸索前进的探索者。走出该森林的路有路径A、路径B、路径C……有的路已经有众多前人走过,而后来的人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探索更加易走的路;有的路仍是无人之地,没有前人的足迹,路程必然是艰难且痛苦的,可能会遇到更深的迷雾、沼泽、荆棘……然而,当我们将路上的障碍一一克服后,终会开辟出自己的一条康庄大道,迎来晴天。
任何重要科研成果的产出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线性变化的过程。如果将科研历程绘制一张图,以科研能力/成果为纵坐标,时间/积累程度为横坐标绘制一条曲线,那么该曲线变化一开始应当是趋于平缓的,在中间会有很多的凹凸点。但是,随着时间/积累尺度的增加,曲线不断上升,甚至最终呈指数增长。
(二)讲好科学故事
对于实验科学,如果说做实验的贡献占据科研的三分之一,那么论文撰写至少占据了一半以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文献阅读量的不断积累,我意识到论文撰写并不是坚持某一方的“真理”,而是有理有据地讲出自己的观点。从前期猜想到后期验证,整个论文逻辑需要形成一个闭环,并在其中抓住一个创新点进行不断放大,最终得到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
讲好科学故事,需要找到现实意义,能够有理有据说明实验成果能够运用到实际生产或运用当中;讲好科学故事,还需严密谨慎的逻辑论证,一环扣一环,形成故事的连续性和可读性;讲好科学故事,在科研质量基础之上,一张张fancy的图表表征会是加分点……
(三)尽人事 听天命
科研的难有时还是主观上的。追求“完美主义”,道德标准较高有时甚至不利于科研的进展。“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有时,完成一篇好的论文可能并不需要我们将该工作做的十全十美,有几个insight、能够自圆其说就足以成就一篇较好的文章。
当我们把科研道路上的困难都一一克服,剩下的便是交由命运。在没有绝对的把握下,我们往往对于自己的科研没有底,应当发表在什么“档次”,但也绝不能妄自菲薄,尽人事后而听天命,将自己的工作尽量完善到当下的最佳状态,相信结果一定不会太差。
25考研即将到来,黎明前的黑暗终将离去,而未来会是一片光明。科研的进展也正如此,尽管没有了考研时的紧迫感,但面对我们的又是另一座“大山”。
祝愿此时正在备战考研的考生们能够一战成硕,也愿我们都能有随时迎战的勇气和毅力,去攻克科研路上一个又一个难题……
【本文照片均由博主本人提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新鹏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66240-146526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