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Open TUP
中国ESCI收录期刊主要引文指标国际对比研究
2024-12-16 10:21
阅读:733

摘 要

【目的】全面认识我国ESCI收录期刊引文指标在国际上的排名及整体水准,可为准确评估我国ESCI收录期刊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探索世界一流期刊发展策略。【方法】利用WoS数据库,收集并对比我国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G7国家以及韩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国家2022年ESCI收录期刊的主要引文指标。【结果】我国ESCI收录期刊在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引用半衰期及综述篇均引文数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在11个国家中位居第一;在期刊数量、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特征因子方面仅次于美国、英国以及德国,居于第四。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出版周期较长、被引半衰期相对较短。【结论】对于我国ESCI收录期刊来说,若想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并早日进入SCIE期刊行列,应从下面几个方向着手:及时调整出版策略,增强期刊论文的可见性与知名度,有效提升期刊的被引频次;将英语作为期刊的出版语言,并与国际出版社进行深度合作,获取全球高质量科研成果;积极主动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期刊主编和编委,提升期刊的编委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ESCI数据库 ; 办刊策略 ; 引文指标 ; 国际对比研究 ; 学术影响力

ESCI(Emerging Sources Citation Index)即新兴来源引文索引,是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在2015年增加的数据库。ESCI的主要目标是收录那些具有潜力或者正在被其他数据库关注的学术期刊,其中涵盖了一些新兴的学科领域和地区性的期刊,其核心意图是补充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和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数据库,并扩展WoS数据库的收录和评估范围,从而为科研评估和分析提供丰富的期刊数据资源。ESCI主要的特点是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化,被广大学者视为新兴学术期刊的关键数据库之一。到2023年6月为止,SCIE收录期刊数量达到了9502种,而ESCI收录的期刊则有8214种。

随着我国学术研究发展逐步加速向国际推进,众多学者和机构越来越重视ESCI的评价作用。在国内,王继红等[1]深入研究了ESCI与WoS核心合集之间的联系以及ESCI如何影响期刊的发展;付中静[2]对ESCI数据库2016年收录的我国19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彭琳等[3]对ESCI数据库2017年收录的我国31种期刊的出版周期、与国际出版社的合作关系、其他数据库的收录情况、国际编委的占比以及引文影响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同时,我国政府和高校等机构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学者在E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以提高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国内各单位及主管部门也更加关注期刊的创设与管理,被ESCI收录是期刊创刊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4]

国内有学者对我国国际期刊与其他国家国际期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进行对比研究,但未能充分涵盖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国家数据[5]。此外,与其他国际知名期刊评价体系的对比研究方面也存在不足[6]。有学者探索了培养顶尖期刊的各种策略,为我国ESCI收录期刊较快进入SCIE期刊行列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与指导,对于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提高具有深远影响[7]。然而,现有关于我国ESCI收录期刊国际地位的研究不多,因此,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我国ESCI收录期刊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其影响力,本研究对比我国与其他国家ESCI收录期刊主要引文指标情况,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期刊在国际舞台上的学术影响力和调整期刊办刊策略。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22年我国(不包括台湾省)、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韩国、印度和俄罗斯)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G7国家共11个国家ESCI收录期刊的主要引文指标为数据源。比较11个国家ESCI收录期刊的论文数、被引频次、出版语言、出版频次、即年指标、特征因子、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论文影响分值、论著篇均引文数、综述篇均引文数等指标[8]

1.2 数据获取

本研究的数据全部源自WoS下的ESCI数据库。首先,登录WoS数据库,点击进入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界面,进行精准的数据检索。在设置检索条件时,指定ESCI 2022,并选择了View a Group of Journals by Country/Territory这一功能,以便分别获取ESCI数据库收录的我国与G7国家以及韩国、印度、俄罗斯共计11个国家ESCI收录期刊的主要引文指标信息。其次,在获取到所需数据之后,在Excel表格中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筛选、处理和分析。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归一化处理,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手段对处理过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在SPSS 17.0软件中,通过采用非参数检验的方式评估ESCI收录期刊的主要引文指标在国际上的整体水平,有助于了解我国ESCI收录期刊引文指标的整体情况以及与国际同类期刊的差距。同时使用图表的方式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直观地揭示我国ESCI收录期刊与国际同类期刊之间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ESCI收录期刊被引频次等参数国际对比分析

2022年,ESCI数据库共收录我国期刊657种,其发表论文数、被引频次及出版语言等参数与G7国家和韩国、印度、俄罗斯的对比见表1。

1.png

2022年,ESCI收录期刊数量为31032种(截至2022年6月底),其中我国期刊657种。总体而言,我国在期刊总数上虽然位居前列,但与美国(9285种)、英国(7098种)以及德国(1699种)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与3个新兴经济体国家相比,ESCI收录我国期刊的总数明显多于韩国、印度和俄罗斯。从ESCI收录期刊的论文数来看,美国、英国和德国分别位列前3,我国紧随其后,排名第4。在亚洲范围内,我国ESCI收录期刊数已远超日本(467种)、韩国(386种)和印度(361种)。该结果显示,我国ESCI收录期刊数在亚洲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进一步观察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ESCI收录我国期刊的刊均论文数为115.04篇,仅次于美国(136.79篇)、英国(130.89篇)和德国(126.13篇)。考虑到上述三国在全球学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我国在收录期刊总数和刊均论文数上与其差距较大也在情理之中。因此,对于国内已被ESCI收录的期刊,应保持其优势,继续努力向被SCIE收录的目标迈进;对于尚未被ESCI收录的期刊,则需不断提升其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以期早日跻身ESCI期刊之列。通过这一持续的努力,可推动我国学术期刊在国际舞台上取得更为显著的进步。

被引频次是衡量特定报告年份内期刊在WoS数据库中被其他期刊引用次数的关键指标。对于新创办或创办初期的期刊而言,其被引情况对于是否能够被ESCI数据库收录至关重要。由表1可见,在刊均被引频次方面,ESCI数据库收录美国、英国、德国期刊的数据分别为8628.14、7344.47、6968.41次,居于11个国家中的前3位,相比之下,我国期刊的刊均被引频次为3357.61次,位列第4。因此,为了推进我国期刊更迅速地被ESCI数据库收录,我国的期刊管理单位及相关部门需要着重关注期刊发表文献的被引用状况,定期追踪和监测该期刊在WoS核心合集中的被引用率,这样可以对期刊的主要指标,如特征因子、引文指标等进行准确的模拟计算[9]。基于这些数据资料,国内的期刊应该及时调整办刊策略,努力提高期刊的可见度和知名度,并通过优化期刊的内容、加强学术沟通和拓宽期刊的出版渠道等手段,有效地提高期刊的被引频次[10],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ESCI期刊在全球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及影响力。

此外,对比表1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在ESCI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中,出版语言为英语的期刊占据很大比例,除意大利和法国外,其他9个国家的ESCI收录期刊中超过一半的期刊将英语作为出版语言,中国、日本和韩国分别有604种(91.93%)、403种(86.30%)和335种(86.79%)英文期刊。在全球范围内,一部分知名出版社正在努力将期刊的出版语言从本土语言转换为英语,其中德国的Thieme出版社是一个典型代表。在2004年以前,该出版社出版的Ultraschall in der Medizin的影响因子在1.000上下浮动,但是自2004年开始,随着将出版语言由德语逐步调整为英语,该期刊的影响因子逐年上升,从2008年的2.394增长到2017年的4.389[11]。由此可见,选择英语作为期刊的出版语言有助于提升我国期刊的可见性和学术影响力,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期刊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国际合作不仅可以帮助期刊更好地遵守国际编辑的常规做法,还能促使期刊采用国际投审稿系统[12],从而吸引来自世界各地学者的投稿,ESCI数据库将作者的国际化视为一个关键的评价指标[13]。但是,截至目前,我国的英文期刊没有广泛的宣传和出版平台,我国的出版单位还未能自主地进入国际舞台。因此,对于国内还未被国外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来说,若希望被国外数据库收录,尤其是被ESCI数据库收录,应积极主动地与国际知名出版社进行深度互动,借助国际投审稿系统对接收的文章进行处理。同时,将英语作为期刊的出版语言可能帮助期刊被ESCI数据库收录[14–15]

2.2 我国ESCI收录期刊出版频次国际对比分析

2022年,我国ESCI收录期刊出版频次的国际对比见表2。

2.png

期刊的出版频次是指期刊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刊次数,包括周刊、月刊、季刊和年刊等出版形式。一般情况下,出版频次越低的期刊,其出版的周期也就越长。刘雪立等[16]提出,通常情况下,缩短出版周期能够有效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因为较短的出版周期意味着更丰富的稿源和更大的信息容量。从现有数据中可以观察到,无论是在我国、G7国家,还是在韩国、印度和俄罗斯,ESCI收录期刊的出版频次主要集中在0~4期/年、5~8期/年和9~12期/年,其他出版频次期刊占比较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ESCI收录期刊中,出版频次超过12期/年的期刊比例相对较低。任胜利等[17]研究指出,期刊的出版周期与其被引频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出版周期较短的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获得较高的被引频次。因此,对于我国ESCI收录期刊来说,在期刊稿源充足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缩短出版周期、提升出版频次等方式来提升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通过对11个国家ESCI收录期刊出版频次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出版周期相对较长,与英国、美国及德国等国家的期刊相比尤为明显。这反映出我国期刊在稿源上的不足,限制了出版周期的缩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ESCI收录期刊应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向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稿和约稿,并与国际上的知名出版社进行合作,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本期刊的主编或编委,以增加稿源数量,提高期刊的出版频次[18]。同时逐步建立起高效的审稿系统、缩短论文审稿时间、提高期刊的出版效率也至关重要,有助于确保期刊的及时性和新颖性,加速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满足国际学术界对快速获取最新科研成果的迫切需求,进而提高我国ESCI期刊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2.3 我国ESCI收录期刊主要引文指标国际对比分析

2022年,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等与G7国家和韩国、俄罗斯、印度三国数据的比较见表3。

3.png

影响因子作为评估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深刻反映了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情况。通常情况下,影响因子越高,期刊在本专业读者中的影响力越显著。通过深入分析表3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ESCI收录的我国期刊的影响因子及5年影响因子都居于11个国家的首位,显著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一数据不仅表明我国ESCI收录期刊所发表的论文具备极高的学术价值,还反映出这些期刊在本专业领域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众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认可,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E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的上升。我国各期刊出版机构必须继续努力,提升期刊学术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提升期刊的国际传播能力,吸引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在我国ESCI期刊上发表。同时还应不断完善期刊的评价体系,确保其客观、公正地反映期刊的真实质量,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ESCI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即年指标可直观地展示期刊在当年引发公众关注的迅速性、时效性以及当年产生的影响程度,从而揭示期刊在学术互动中的价值和地位。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即年指标在11个国家中居首位。这一数据表明当年我国ESCI收录期刊论文的被引频次较多,显示出我国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和高度认可。然而也应认识到,这一成绩的取得并非易事,需要期刊团队持续的努力和精心的维护。因此,为了保持并进一步提升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即年指标,需要继续加强期刊的质量控制和学术影响力建设,推动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我国期刊上发表,进而提升我国期刊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引用半衰期是评估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的关键标准之一,深入揭示了期刊中参考文献的时间分布,反映了期刊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性,常用于评价期刊参考文献的新旧程度。一般情况下,引用半衰期越短意味着该期刊引用的论文越新颖、越具有前沿性,同时也体现出该期刊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较高。通过表3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平均引用半衰期为7.482年,这一数值与美国(9.803年)、英国(9.811年)、德国(10.740年)等国家的ESCI收录期刊相差较大,属于11个国家中的最小值。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作者利用新文献的能力较强,论文的学术前沿性较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比较大,这无疑是对我国科研实力和学术期刊发展的一种肯定。对于我国期刊出版机构来说,仍需继续保持并进一步增强这一优势,保证我国科研和期刊发展的稳步推进。

被引半衰期主要用来评价期刊的老化速率。由表3可知,ESCI数据库收录我国期刊的平均被引半衰期为4.024年,相较于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ESCI收录期刊,这一数值明显偏低,位居11个国家的最后。这表明我国ESCI收录期刊论文的时效性较高,短期内的影响力较大。但是也反映出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老化速度较快,学术论文的长期影响力相对不足。周二强[19]指出,通常情况下,影响因子高的期刊被引半衰期较短,被引频次高或引用半衰期长的期刊被引半衰期相对较长。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较高,被引频次相对较低,同时引用半衰期也较短,这可能与我国ESCI期刊的被引半衰期较短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对于想要提高被引半衰期的期刊来说,可以从设置合理的出版频次、采用多语种出版、积极发表具有创新性的国内外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着手。

2.4 我国ESCI收录期刊特征因子等指标国际对比分析

2022年,我国 ESCI收录期刊的特征因子、论文影响分值及论著、综述篇均引文数与 G7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对比见表 4。

4.png

特征因子是衡量期刊的质量及其在核心学术领域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赵星[20]指出,期刊的特征因子与期刊论文总被引频次和期刊论文数有较强的相关性。2022年,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平均特征因子为0.0035,低于美国(0.0075)、德国(0.0071)和英国(0.0067)。众所周知,美国、英国、德国的学术期刊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在总被引频次和发表论文数等方面远远超过我国ESCI收录期刊,我国期刊的特征因子低于这3个国家也就不足为奇。然而,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特征因子远远高于俄罗斯、印度、意大利等国家,表明其他国家的ESCI收录期刊对我国ESCI收录期刊论文的引用频次较多,我国ESCI收录期刊在学术界的认可度和影响力相对较高,应该继续保持。

论文影响分值是汤森路透公司在2009年发布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增强版[21]中用来评价期刊对论文影响力的指标,该分值通过每篇学术论文来评估期刊论文的相对重要性。米佳等[22]指出,论文影响分值与期刊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从表4可以发现,在11个国家之中,论文影响分值超过1.000的国家仅有中国、英国和美国3个国家,并且与英美两国相比,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论文影响分值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这可能与我国ESCI期刊的影响因子较高存在一定关联。这些数据表明,我国E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在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和重要性,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应该继续保持。

引文是指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引用或参考的有关文献资料,合理地使用引文不仅可以提升文章的质量和价值,还可以展示作者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2022年我国ESCI收录期刊的论著篇均引文数排在第3位,仅低于美国和英国,而综述篇均引文数则排在第1位,远远高于其他10个国家。可以看出,我国ESCI收录期刊在引用高质量文献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期刊收录文章的价值和质量较高,有助于提高我国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 小结

期刊不仅是研究成果的展示和传播平台,还具有推动科技进步、展示研究能力、激发学术讨论以及方便科技交流等多重功能。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与发展,期刊的引文指标已经成为评估一个国家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标准之一。为全面了解我国ESCI收录期刊在国际上的排名及整体水平,本研究对比了我国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G7国家以及韩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国家2022年ESCI收录期刊的主要引文指标,以期为准确评估我国ESCI收录期刊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调整今后的办刊策略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并为我国ESCI收录期刊较快进入SCIE期刊行列提供有力的参考与指导。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ESCI收录期刊在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引用半衰期及综述篇均引文数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在国际对比中位居前列,然而与美国、英国以及德国等传统学术期刊强国相比,我国ESCI收录期刊在期刊数量、刊均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于我国的ESCI收录期刊来说,若想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早日进入SCIE期刊行列,应从下面几个方向着手。(1)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提升期刊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我国ESCI收录期刊应根据期刊目前发表论文影响力情况,及时调整办刊策略,尽量多争取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努力提高期刊论文的可见度和知名度,有效提高期刊的被引频次。(2)加强与国际出版社的合作对提升期刊国际知名度和获取全球科研成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便于与国际出版社进行合作交流,我国ESCI收录期刊应将英语作为期刊的出版语言,借助国际出版社的投审稿系统对收到的国内外稿件进行快速及时处理,从而提高期刊发表论文的即时影响力和优秀稿源数量。(3)进一步优化期刊编委队伍,提升编委的国际化水平是我国ESCI期刊获取国外优质稿源的有效措施。我国ESCI收录期刊应积极向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稿和约稿,主动邀请国际资深学者担任期刊的主编或编委,从而扩大国际化编委队伍,拓展期刊的海外作者群和读者群。因此,对于我国ESCI收录期刊来说,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增强期刊的全球传播能力,吸引更多有价值的研究论文,不断完善期刊的评价体系,确保其客观、公正地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继红,刘灿,肖爱华. 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平台:ESCI数据库[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1215-1220.

[2]付中静. ESCI数据库收录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8):757-764.

[3]彭琳,刘凤红.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申请ESCI收录的策略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6):639-644.

[4]孔敏,陈文珠,尹欢. 基于科学引文索引的科技期刊影响力差异及提升分析[J]. 中国出版,2023(4):16-21.

[5]刘筱敏,马娜. 中、日、法、德四国科技期刊论文及影响力特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1499-1503.

[6]顾东蕾,邱家学. 基于ESI的中日俄韩科技期刊竞争力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2):1504-1508.

[7]丁佐奇,张伟,郑晓南. 江苏省国际品牌学术期刊研究与启示[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0):906-912.

[8]方红玲. SSCI收录我国社科期刊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国际对比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93-97.

[9]穆蕴秋,江晓原. 从SCI综述文章引用规则看中国期刊与国际接轨现状:Nature杂志实证研究之五[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5(4):78-86,116.

[10]邓玉玲. 新创英文期刊的办刊策略探索:基于2021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的调查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11):1569-1579.

[11]丁佐奇,王雅棋. ESCI收录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特征及对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启示[J]. 科技与出版,2019(1):20-30.

[12]周兆康. 中国科技期刊与国际出版社的合作情况和初步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1):38-42.

[13]周兆康. 上海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合作情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605-608.

[14]彭晓东,王哲. SSCI收录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研究:基于JCR网络版(2009)的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8):145-148.

[15]冯桂珍. 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学期刊研究[J]. 情报探索,2012(11):40-42.

[16]刘雪立,董建军,周志新. 我国医学期刊出版周期与即年指标关系的调查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4):597-599.

[17]任胜利,李家林,金碧辉,等. 我国部分科技期刊参考文献和被引用情况统计分析[J]. 编辑学报,2001,13(5):261-263.

[18]张后全,贺靖峰,李思宇,等. 新时代我国优势学科科技期刊的发展要求与建设举措[J]. 科技与出版,2022(6):138-145.

[19]周二强. SSCI收录图书情报学期刊2013—2017年被引半衰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江苏科技信息,2020,37(12):12-16.

[20]赵星. 期刊引文评价新指标Eigenfactor的特性研究:基于我国期刊的实证[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8):53-56.

[21]Bergstrom C T,West J D,Wiseman M A. The Eigenfactor (TM)metrics[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8,28(45):11433-11434.

[22]米佳,濮德敏. 特征因子原理及实证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6):63-68.

本文引用格式:方红玲, 黄锟, 常烜赫. 中国ESCI收录期刊主要引文指标国际对比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4, 35(10): 1468-1474. 

本文全文SciOpen微信发布,原文发表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4年第10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SciOpen TUP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63286-146450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