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lixiaoli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lixiaoli123

博文

碳储空间建模(UAV+点云)、下层植被生物量估算(低致密环境)

已有 525 次阅读 2025-7-28 13:58 |个人分类:遥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随着生态学、林学、地理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对“结构—功能”一体化研究的共同推进,无人机多光谱与结构光摄影测量(SfM)技术已经从早期实验室验证阶段,走向区域尺度精细生态监测与资源清查的主流工具。过去十年,厘米级空间分辨率、十余个窄波段的多光谱传感器与轻量级激光雷达共同下沉至科研团队与工程单位,使得冠层三维形态、叶面积指数、生物物理变量乃至碳储密度的大规模、可重复估算成为可能。然而,这一技术红利并未自动转化为高质量研究成果:一方面,不同传感器、航线设计、辐射定标、地面控制点布设等细节缺乏统一规范,导致同区域数据差异显著;另一方面,从原始影像到可发表的生态变量,需要跨越多源数据预处理、稠密点云质量控制、植被指数与地形因子耦合、机器学习模型选择与解释等复杂链条,任何环节的技术断层都会削弱成果的可信度与可重复性。

专题一  生态三维建模导论与无人机多光谱基础

1、生态系统结构建模与功能建模的区别

2、无人机多光谱传感器原理与常见波段

3、多光谱遥感与三维建模融合的研究范式

专题二  三维模型生成与多光谱遥感预处理

1、多光谱遥感数据采集(无人机航拍、地理空间数据云等)

2、Metashape建模流程实操

3、SfM重建原理与稠密点云生成、植被指数计算

4、Python环境配置与常用编辑器

5、遥感与生态建模工具库(rasterio、gdal)简介

6、Python栅格/矢量预处理:投影、裁剪、掩膜、格式转换

1753672123506.jpg

专题三   三维数据质量评价与生态建模适配性分析

1、三维建模精度控制:Tie Points、RMSE、重投影误差

2、点云质量指标:点密度、空洞率、结构完整性

3、三维数据对生态建模的适配性分级(生物量vs地表粗糙度等)

4、基于Python的统计分析:点云密度热力图、空洞识别、误差地图

5、不可用区域识别与过滤策略(遮阴/水面/边缘拉伸)

专题四  生态三维与多光谱特征提取

1、地形与结构因子:坡度、坡向、高程、冠层粗糙度

2、植被指数:NDVI、MSAVI、GNDVI等

3、特征变量筛选:相关性分析、PCA降维

4、Python提取工具链:rasterio, geopandas, scikit-image

专题五  Python建模工具链与生态建模流程

1、模型类型:回归 vs 分类、监督 vs 非监督

2、数据预处理:标准化、插值、训练集划分

3、模型构建:随机森林、XGBoost、SVM、线性回归

4、模型调参与评估:交叉验证、网格搜索、超参数优化

5、模型可解释性:SHAP值、重要性分析图、Partial Dependence Plot

专题六  案例分析 I:碳储空间建模(UAV+点云)

1、目标定义:基于CHM、NDVI、坡度等预测地上碳储量

2、样本构建:样地实测碳储 + UAV影像提取特征

3、模型对比:随机森林 vs XGBoost(RMSE / R²)

4、结果展示:预测图、残差图、SHAP特征重要性

5、Python批处理脚本+模型复现实验

1753672185588.jpg

1753672193035.jpg

专题七  案例分析II:下层植被生物量估算(低致密环境)

1、目标:利用点云高度/密度特征预测地被生物量

2、点云处理:Metashape→CHM→格网划分

3、特征提取:平均冠层高度、点密度、植被覆盖率

4、建模分析:回归模型/多项式拟合 + 精度评估

5、成果图:生物量热力图、预测 vs 实测残差图LSTM、GRU、Prophet、XGBoost等时序建模

6、Python批处理脚本+模型复现

1753672203868.jpg

专题八  案例分析III:多源融合下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建模(LULC)

1、数据融合:正射影像 + CHM + NDVI

2、样本标注:人工矢量标签(道路、林地、草地等)

3、多分类建模:SVM vs XGBoost(精度评估)

4、输出成果:LULC地图、混淆矩阵、Kappa系数

5、SHAP特征贡献图:空间特征对分类影响排序

6、Python批处理脚本+模型复现

1753672223775.jpg

1753672235282.jpg

1753672246526.jpg

V      xiao5kou4chang6kai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59456-1495529.html

上一篇:大语言模型在生物、地球、农业、气象、生态、环境、GIS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下一篇:DSSAT模型安装与编译、气象,土壤,管理文件准备、作物参数设置和优化
收藏 IP: 111.225.72.*| 热度|

2 宁利中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 1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