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碳核算与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计算,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
2024-12-9 14:34
阅读:426

“30/60双碳目标”已成为我国绿色发展的新国策,建筑业对碳排放量化分析和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全文强制性国标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的实施,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方案和初步设计要求进行建筑碳排放分析;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也要求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

了解碳排放核算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掌握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建筑碳排放计算与分析方法。利用建筑设计全过程既有文件进行建筑碳排放计算与分析的技巧,并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建筑设计全过程降低碳排放的措施与技术策略。

气候变化与建筑碳排放

1、全球与中国气候变化趋势与危害

2、CO2浓度与气候变化

3、为什么设定温度升高1.5℃的目标?

4、碳达峰与碳中和

5、全球与中国的建筑碳排放现状与趋势

6、建筑实现碳中和的四大途径

碳核算与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计算

1、碳核算的定义、对象与方法

2、生命周期评价的原理与方法

3、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计算

可研与建设方案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1、可行性研究阶段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一)

2、可行性研究阶段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二)

3、可行性研究阶段建筑碳排放计算案例分享

4、建设方案阶段的建筑运行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5、建设方案阶段的建筑隐含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6、建设方案阶段建筑碳排放计算案例分享

初步设计与施工图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1、初步设计阶段的建筑运行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2、初步设计阶段的建筑隐含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3、初步设计阶段建筑碳排放计算案例分享

4、施工图阶段的建筑运行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5、施工图阶段的建筑隐含碳排放的计算方法

6、施工图阶段建筑碳排放计算案例分享

1733725843955.jpg

规范要点

1.全文强制,必须严格执行

2.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通用规范覆盖面广,涉及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可再生能源系统、施工调试验收与运行管理等内容

3.建筑碳排放计算作为强制要求

4.可再生能源利用要求细化

5.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通用规范》提高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的热工性能限值要求,与大部分地区现行节能标准不同,平均设计能耗水平在现行节能设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分别降低30%和20%。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平均节能率应为 75%;其他气候区居住建筑平均节能率应为 65%;公共建筑平均节能率应为 72%。

6.新增温和地区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指标要求。相比于《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GB 51245-2017,《通用规范》新增温和A区设置供暖空调系统的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指标,拓展工业标准适用范围,温和地区工业建筑严格执行。

7.暖通空调系统效率和照明要求全面提升

意义和制定标准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以下简称《节能规范》)的推出,是为了执行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降低建筑碳排放,营造良好的建筑室内环境,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节能规范》贯彻了改革和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精神,对提升建筑品质、促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突出了技术法规性质,从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既有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三个方面,明确了设计、施工、调试、验收、运行管理的强制性指标及基本要求。内容架构、要素构成、主要技术指标等与发达国家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接轨,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适用范围

从总则可以看到,本规范的适用范围是“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的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涉及新建建筑、既有建筑、可再生能源系统、施工调试验收与运行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碳排放强度

2.0.1: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平均设计能耗水平进一步降低,在2016年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基础上降低30%和20%。其中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平均节能率应为75%,其他气候区平均节能率应为65%;公共建筑平均节能率为72%。

2.0.3:碳排放强度有了明确强制标准。过去的建筑相关碳排放标准更多是推荐或者建议,例如GBT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及GB/T51141-2015《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和它的2020的征求意见稿中,并未对碳排放强度进行强制性要求。

2.0.5: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均应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建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应包含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59456-146353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