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平
[转载]地质学家气候变迁新视角:地球“先热CO2后涨”,人类排放仅为“加速器”?
2025-10-11 11:33
阅读:911

洛杉矶讯(科学记者·地球观察员) 2025年10月1日,地质学家兼畅销书作者格雷格·布雷登(Gregg Braden)在媒体采访中直言不讳:“气候变化是事实……但人类并非其原因。”这一观点挑战主流叙事,强调地球自然循环主导变暖进程,人类活动仅“补票跟上”。结合最新NOAA数据和地质证据,布雷登的论述引发科学界热议:当前大气CO₂浓度已飙升至430.5ppm(2025年5月峰值),但这是否全由化石燃料“尾气”所致?或许,答案藏在海洋“吐气”和远古绿洲中。

布雷登援引高中化学原理:冷水溶解更多气体,海水变暖时,便从深海释放溶解的CO₂,形成大气反馈循环。NASA证实,海洋主导全球CO₂循环,吸收约90%的多余热量,并在升温中释放部分气体,推动正反馈。“与其纠结尾气那10%,不如盯紧海面那90%的‘古火山气息’——地质火山与洋流,才是幕后推手。”布雷登调侃道。当前,全球平均CO₂浓度达422.7ppm(2024年记录),2025年10月最新监测显示持续攀升,变暖已达1.1°C铁板钉钉。但布雷登提醒:别太自责人类角色。冰芯数据显示,过去80万年CO₂上升往往滞后温度变化8000年——变暖“先热”,CO₂“后涨”。

image.png

Vostok冰芯记录显示,在过去约42万年中,温度变化通常先于大气CO2的变化,CO2往往滞后温度数百到千年的时间尺度,典型滞后量级在约0.8千年到1.3千年之间的范围。

回溯地质史,更添思辨。约5000万年前始新世(Eocene)早期,CO₂浓度超1000ppm,甚至达1680ppm,地球却满目葱茏:热带雨林横行,极地无冰,早期哺乳动物(恐龙后裔)逍遥, 当时气候敏感度较低,CO₂驱动温暖但非灾难。布雷登强调:“如今430.5ppm,真就‘滑向悬崖’?人类加速了循环,但地球这辆老车,早习惯了‘先热后涨’的把戏。”地质记录显示,自然过程(如火山喷发、海洋循环)每年交换500亿吨CO₂,人类排放仅添约7%, 虽打破平衡,却非起源。

这一视角并非否认人类影响。IPCC报告指出,当今CO₂上升速率是自然水平的100-200倍,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驱动(占90%人为排放)。海洋虽净吸收25%-50%人类CO₂,但正反馈正放大危机:热带海域已开始“脱气”,加剧循环。布雷登新书《纯人类》(Pure Human,2025)续写此思辨,呼吁融合科学与灵性,聚焦地质视角智慧应对。 “承认变暖事实,却质疑人类主导论,或解锁新解。”他写道。科学界分歧明显:主流视人类为“罪魁”,异见如布雷登则推“自然主导”。无论如何,减排仍是关键——但理解地球“引擎”,或助我们从乘客变导航员。在AI时代,气候辩论需更包容:别纠结“谁开车”,而是共谋“何去何从”。(数据来源:NOAA、NASA、IPCC)

image.png

显生宙(约5.4亿年前至今)期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经历了显著变化:显生宙初期二氧化碳浓度高达约4000 ppm,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光合藻类等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二氧化碳浓度逐渐下降。到了约4亿年前,二氧化碳浓度降至约300 ppm,同时氧气浓度大幅提升至约30%。此后,二氧化碳浓度在不同地质时期如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出现过剧烈波动,最高峰达到约2500 ppm。

作者简介:格雷格·布雷登(Gregg Braden)是一位五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作者、科学家、教育者和讲师,以桥接科学人类潜能而国际闻名。他于1979年至1982年在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获得结构地质学和地球科学荣誉学士学位,早年曾在石油公司担任地质计算机技术员,并在危机时期为财富500强企业解决问题,包括在阿拉斯加北坡项目、洛克希德·马丁航天公司工作。 自1991年起,他转向全职写作、教育和咨询,揭示人类新故事及其对日常生活和全球政策的启示。

来源: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公众号 

image.pn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中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9522-1505504.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