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荣(C.Y. Hsieh,1897-1966)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人物。1918年至1920年间,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攻读地质学硕士学位,接受了系统的西方现代地质学训练,为他日后在中国矿产勘探和经济地质领域的卓越贡献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于谢家荣的学术导师身份,尽管国内部分学者(如张立生,《地质学报》2022年第96卷第1期,2022年1月)认为亚历山大·牛顿·温切尔(Alexander Newton Winchell,1874-1958)是其导师,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系内结构,本文认为正式导师更可能是系主任阿瑟·劳埃德·福勒(Arthur Lloyd Fowler,1870-1954)。
1918年谢家荣抵达威斯康星大学时,该校地质学系正值黄金时期,深受“威斯康星理念”(Wisconsin Idea)影响,强调科学研究的实用性。该系以经济地质学、前寒武纪研究和矿物学见长,与谢家荣未来专注的金属矿床及构造地质研究高度契合。福勒自1914年起担任系主任,直至1940年,全面负责研究生项目及硕士论文指导。他在经济地质学领域的专长,特别是中西部矿床的测绘,直接关联谢家荣后续对江西锡砂矿和北京西山地质结构的研究。大学档案(1920-1921年目录)确认谢家荣为地质学硕士毕业生,福勒作为系主任,其正式导师身份最具合理性。相比之下,温切尔虽然是重要教授,但未担任系主任职务,职责主要集中于教学和研究,少有直接管理研究生事务的记录。
亚历山大·牛顿·温切尔作为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的核心人物,以火成岩石学、矿物学和经济地质学闻名,尤其关注美国中西部矿产资源和前寒武纪地质。他在《美国西部矿区》(1914)中的矿床形成机制研究,与谢家荣在中国矿产勘探兴趣相呼应。温切尔主讲矿物学和岩石学课程,特别涵盖变质岩(如片岩和片麻岩)的成因及构造特性。这些知识对谢家荣极为重要,其后期研究(如1940年代发表的《论晚中生代-早第三纪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及其与中国金属矿床形成的关系》)涉及变质过程与矿床形成关系。
尽管谢家荣硕士论文集中于变质叶理岩(foliated rocks),温切尔教授的课程无疑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例如片岩中矿脉的形成与谢家荣后续中国矿带构造分析方法的相似性,显示出温切尔教学的间接影响。
综合来看,虽温切尔与谢家荣学术领域高度契合,但因当时学术体制中系主任通常担任正式导师,福勒作为经济地质学专家及系主任,更能够全面指导谢家荣的论文选题和职业规划。此外,威斯康星地质学奠基人查尔斯·R·范·海斯(Charles R. Van Hise,1857-1918)于1918年2月逝世,无法直接指导谢家荣,但其学术遗产通过福勒和温切尔得以延续。温切尔可能通过课程教学或野外考察与谢家荣有过接触,传授岩石学分析技术,这些经验对谢家荣日后在中国地质结构精细测绘中发挥了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张立生,《地质学报》2022年第96卷第1期,2022年1月,谢家荣: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的拓荒人——纪念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中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9522-150225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