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应用大会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气体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发起。大会聚焦气体同位素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深入探讨其在地球化学、地质勘探、环境监测、地热研究、油气勘探、火山监测、水文地质、考古地质、气候变化研究及矿产资源评估等十个重要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实践案例。通过多学科交叉交流,推动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促进技术创新,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大会将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助力我国气体同位素技术在资源勘查与环境保护中的协同发展,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助力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利用目标。会议极大推动我国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应用,助力相关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第一届全国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应用研讨会在兰州召开(发表日期:2017-08-23放大缩小)
2017年8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简称西北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单位主办,西北研究院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与兰州资源环境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应用研讨会”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会议得到了广泛关注,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家单位,6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大会特别邀请了包括欧阳自远院士、戴金星院士、王铁冠院士、赖远明院士在内的数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涵盖了天体化学、油气地质学、冰冻圈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全球变化、农业科学及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新方法等多个学科领域,体现出会议规模宏大、规格高、跨学科融合广泛的特点。
会议首日,欧阳自远院士做了主题报告。作为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院士回顾了世界各国月球探测的历程,重点介绍了中国在月球探测、空间探测及太阳系探测领域的战略思路与最新进展。他利用大量珍贵图像资料,深入揭示了月球与太阳系的神秘面纱,强调中国航天事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和自力更生的战略方针,展现了我国探月工程的强大实力与自信。
此外,世界著名同位素地质研究专家、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同位素丰度与原子量委员会主席丁悌平研究员,从科学前沿视角发表了题为“气体同位素与地球科学的发展”的精彩报告。他指出,气体同位素技术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力工具,对于揭示地球各圈层物质形成、演化与迁移的重大科学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质谱学会秘书长谢孟峡教授则发表了“跨学科交流与气体同位素科学研究的未来”的主题演讲,强调实验室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不仅是开展高水平科研和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更是跨领域学术交流的核心动力。谢教授特别指出,气体同位素研究依托广泛跨学科交流,具备巨大的内在发展潜力和广阔的未来前景。
此次会议不仅为气体同位素技术与地球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也推动了多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和技术创新,极大促进了我国气体同位素科研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中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9522-150043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