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自然”)的诞生,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作为支持基础研究的基石,它不仅改变了科研经费分配模式,还推动了中国科学从恢复到腾飞的进程。第一批国自然的设立,源于1981年中国科学院89位院士的联名建议,历经试点、筹备与实施,开启了中国基础研究的新篇章。本文将深入探索这一历史进程,剖析其背景、过程、首批基金的具体情况及其深远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技界正处于恢复与重建的关键阶段。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荡导致科研体系近乎瘫痪,科研人员青黄不接,经费分配高度依赖行政指令,缺乏激励创新的机制。在这一背景下,1981年,中国科学院89位院士(学部委员)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建议书,提出借鉴国际经验,设立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专门支持基础研究。这一建议直指当时科研经费分配的弊端,强调通过竞争性资助激发科研活力。这封建议书迅速引起高层重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领导人认识到科技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作用。1982年,作为试点,中国科学院率先设立了科学基金,面向全国开放申请。当年受理申请9344项,最终批准资助4426项,资助金额高达17270.6万元。这一试点不仅验证了基金制的可行性,还为后续全国性基金的设立积累了宝贵经验。试点期间,评审机制初步引入同行评议,打破了传统的“计划分配”模式,科研人员开始感受到竞争与创新的动力。
唐敖庆教授(1915.11-2008.7),江苏宜兴人,理论化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担任首任主任
1985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为科技体制改革注入强心剂。这一论断进一步推动了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也为国自然的正式设立铺平了道路。1986年2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暂挂靠中国科学院,首任主任由著名化学家唐敖庆教授担任。这标志着中国科学基金制从试点走向全国,进入制度化轨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后,迅速展开工作。1986年,国自然的年度财政拨款定为8000万元,目标是为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提供稳定支持。委员会下设数学物理部、化学部、生物学部、地球科学部、材料科学与工程科学部、信息科学部等首批学科部门,覆盖自然科学的主要领域,确保资助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首批基金的资助类型包括自由申请项目(后演变为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项目、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探索项目以及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这些项目构成了国自然的三大资助系列:研究项目、人才项目和环境条件项目。评审原则明确为“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强调公平竞争与科学导向。1986年,首批基金正式启动资助。尽管具体项目数量和明细数据因年代久远而难以完整统计,但据估算,当年8000万元的经费支持了数百项课题,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等多个领域。自由申请项目鼓励科研人员自主选题,青年科学基金则专门支持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旨在培养新生力量。重大项目聚焦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如材料科学、化工技术等领域的交叉研究。例如,首批资助项目中包括了材料腐蚀数据积累及防护研究,这类课题为后续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1987年,国自然发布首部项目指南《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进一步规范申请与评审流程。当年资助强度从平均3.7万元/项逐步提高,项目数量控制在3500项左右。首批基金的评审采用严格的同行评议机制,确保公平性与科学性。获资助者多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力量,他们的项目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科学难题,还为后续技术突破提供了理论支撑。首批国自然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8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在当时虽属巨额,但面对全国科研需求的激增,仍显不足,资助率仅约为20%。这导致竞争异常激烈,许多优秀项目因经费限制未能获批。然而,这种竞争机制也倒逼科研人员提升研究质量,注重创新性与应用前景。
此外,首批基金的评审和管理模式尚在探索中。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公平分配?如何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比例?这些问题考验着国自然委员会的智慧。通过试点经验的总结,委员会逐步完善了评审流程,引入国际化的同行评议标准,确保资助的公正性与高效性。第一批国自然的意义远超其资助规模。它不仅稳定了科研队伍,还通过青年基金等项目培养了大批学术新人。许多首批获资助的学者后来成为学科带头人,甚至当选两院院士。例如,首批资助的部分物理学与材料科学项目,直接促成了量子线中强自旋-轨道耦合效应、钙钛矿光伏等领域的突破,这些成果在国家科技奖中屡获殊荣。
从制度层面看,首批基金开启了中国科研从“指令性计划”向“竞争性资助”的转型。这种模式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力,推动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活跃度。1987年,国自然委员会改为直属国务院,地位进一步提升,为后续规模扩张奠定了基础。到2011年,国自然年度预算已增至120亿元,累计资助项目超10万项,经费约180亿元。首批基金的成功经验还为后续改革提供了模板。1998年,国自然成立监督委员会,加强科研诚信管理;2005年,颁布委员会章程,完善治理结构。这些举措都源于首批基金的实践积累。
第一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中国科技改革的缩影。它以8000万元为起点,点燃了基础研究的火炬,照亮了中国科学的复兴之路。从1986年到2023年,国自然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基础研究资助机构之一,资助项目逾75万项,覆盖全学科领域。其评审机制、管理模式和资助体系成为国际标杆,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力支撑。展望未来,国自然将继续秉持“公平、择优、创新”的精神,加大对原创研究的支持力度。在“十四五”规划下,它将聚焦重大科学前沿,助力中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首批基金的探索精神,依然是这一征程的灯塔。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TwrPGeTCZWg93nN5yCqX_w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30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