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p630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气体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致力于传播和普及气体地球化学和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公众了解和关 ...

博文

质谱发展的历史:从基础到前沿

已有 905 次阅读 2025-8-19 12:2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质谱(Mass Spectrometry, MS)是一种通过测量离子质量-电荷比来识别和定量样品中分子的强大分析技术。自19世纪末诞生以来,质谱技术在化学、物理、生物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最初研究原子粒子的小工具,质谱已发展为蛋白质组学、药物发现乃至法医学不可或缺的仪器。这一历史回顾基于关键里程碑,追溯质谱从原始阶段到现代复杂形式的演变,突出塑造其发展的创新者、技术突破和应用。

一.早期奠基:离子分离的开端(1898-1919)

质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8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威廉·维恩(Wilhelm Wien)发现带电粒子束可在磁场中偏转。维恩的工作奠定了根据质量-电荷比分离离子的基础,这一原理成为质谱的核心。他的研究涉及正离子(运河射线),展示了电磁场如何操纵粒子路径,为未来的质谱仪奠定了理论基础。

1910年,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逊(J.J. Thomson)在剑桥大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概念。他建造了第一台抛物线质谱仪,利用电场和磁场将离子聚焦在照相底片上。这台设备使他于1913年发现了氖的同位素,证明同一元素原子可以具有不同质量。汤姆逊因1906年发现电子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的质谱创新在原子理论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1919年,汤姆逊的学生弗朗西斯·阿斯顿(Francis Aston)设计了第一台速度聚焦质谱仪。阿斯顿的仪器通过聚焦相同质量-电荷比的离子(无论其速度如何),提高了分辨率,使同位素测量更加精确。他发现了200多种同位素,包括非放射性元素,并于192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些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物理领域,但为实用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20世纪中期:商业化与技术扩展(1943-1974)

1940年代,质谱从实验室好奇心转变为工业工具。1943年,康索利达特工程公司(Consolidated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CEC)成为首家成功市场化质谱仪的公司。其仪器在二战期间用于石油分析,帮助实时精炼燃料和检测化学成分。这一商业化使质谱超越精英研究机构,进入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1946年,威廉·斯蒂芬斯(William Stephens)提出了飞行时间(Time-of-Flight, TOF)质谱分析仪概念。TOF MS通过测量离子在固定距离内移动的时间(较轻离子到达较快)来工作,其简单性和高通量特性使其成为蛋白质组学后期发展的基石。

1953年,美国质谱学会(ASMS)的成立正式规范了该领域,促进了科学家之间的合作。ASMS年度会议成为创新中心,至今已举办数千场关于质谱进步的报告。

1960年代,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FT-ICR)质谱概念于1969年提出。该技术通过磁场捕获离子,并利用傅里叶变换分析其回旋频率,实现了无与伦比的分辨率。1974年,梅尔文·科米萨罗(Melvin Comisarow)和艾伦·马歇尔(Alan Marshall)展示了第一台FT-ICR质谱仪,使复杂分子的高精度测量成为可能。FT-ICR能够同时解析数千个峰,革新了石油和环境分析。

三. 20世纪末:生物分子革命与电离突破(1984-1999)

1980年代,质谱转向生物分子研究。1984年,约翰·本内特·芬恩(John Bennett Fenn)及其团队开发了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ESI通过在电场下将大分子(如蛋白质)喷成细雾滴来电离,温和地将脆弱分子转移到气相而不引起碎片化,这一技术使芬恩在2002年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1985年,弗朗茨·希伦坎普(Franz Hillenkamp)和迈克尔·卡拉斯(Michael Karas)推出了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MALDI)。MALDI通过将样品嵌入吸收激光能量的基质中实现汽化和电离,最大限度减少损伤,特别适合分析高分子量化合物。

1987年,幸田幸一(Koichi Tanaka)开发了软激光解吸(SLD)技术,进一步推进了类似MALDI的方法,电离完整蛋白质。田中与芬恩分享了2002年诺贝尔奖,这些“软”电离技术开启了质谱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如肽序列分析和药物代谢物鉴定。

1999年,亚历山大·马卡罗夫(Alexander Makarov)在ASMS会议上展示了轨道阱(Orbitrap)质谱分析仪。Orbitrap通过静电场捕获离子,测量其轨道频率,实现了超高分辨率(>200,000)。这一创新结合了FT-ICR的精度和TOF的速度,成为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主流技术。

四. 21世纪:集成、应用与未来展望(2004-2014及以后)

2000年代,质谱与其他技术的集成成为趋势。2004年,马里兰大学研究小组引入了电子转移解离(Electron Transfer Dissociation, ETD),一种保留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片段化方法,增强了结构生物学研究。

2005年,罗伯特·B·科迪(Robert B. Cody)在ASMS圣贝勒会议上展示了直接实时分析(Direct Analysis in Real Time, DART),无需样品制备即可在开放空气中电离。DART利用受激氦原子电离样品,适用于法医学和食品安全。

2013年,佐尔坦·塔卡茨(Zoltan Takats)及其团队推出了智能刀(iKnife),通过快速蒸发电离质谱(REIMS)分析手术中的组织。iKnife能实时区分癌性与健康组织,革新了肿瘤学和精准医学。

2014年,两个研究小组利用质谱发布了人类蛋白质组的初步地图,识别了数千种蛋白质及其变体。这一里程碑类似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凸显了质谱在系统生物学中的作用。

五. 总结与未来

质谱的发展反映了物理学、化学和工程学的协同作用。从维恩的磁偏转到现代Orbitrap和iKnife,质谱从同位素探测器演变为分子侦探。今天,随着人工智能集成和便携式设备的出现,质谱推动了气候科学(如冰芯分析)和药物研发的发现。未来,如量子增强质谱等技术有望带来更高灵敏度。

image.png

图片来源:https://learning.sepscience.com/hubfs/ASMS%202023/evolution_of_mass_spectrometry_infographic.pdf?utm_referrer=https%3A%2F%2Fwww.sepscience.com%2Fthe-evolution-of-mass-spectrometry-6516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9522-1498288.html

上一篇:质谱仪的分类方式多样
下一篇:常见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定年方法概括
收藏 IP: 210.77.66.*| 热度|

1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2 0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