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 | 时间 | 主要事件/技术 | 意义/应用 |
---|---|---|---|
起源 | 1906年 | Rutherford提出利用U、Th衰变产生氦来测定矿物年龄 | 首次提出放射性衰变用于地质定年 |
早期发展 | 20世纪初至中期 | U-Pb、K-Ar、Rb-Sr等方法建立 | 实现地质年代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的变革 |
热年代学兴起 | 20世纪80年代初 | Berger and York 提出“热年代学” | 地质年代数据与温度信息结合,揭示地质事件的温度条件 |
技术革新 | 20世纪后期至今 | Sm-Nd、Lu-Hf、Re-Os等新方法发展,二次离子探针质谱技术应用 | 锆石年代学研究走向微区化 |
应用扩展 | 21世纪 | 同位素年代学广泛应用于地质各领域 | 了解地幔源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演化历史,应用于造山带研究、沉积盆地研究、矿床研究等 |
未来展望 | 持续发展 | 多种方法结合,与地质背景相结合 | 获得有地质意义的年龄数据,科学解释地质事件 |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规律来确定地质体形成时间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从而研究地球和行星物质的形成历史和演化规律的一门学科17。
起源:1906年,Rutherford首次提出利用岩石及矿物中U、Th衰变产生4He的原理计算矿物年龄,用于测定地质年代1。
发展: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实现了从以往古生物演化法、岩性对比法和地层层序法等定性描述到矿物定量分析的变革1。
20世纪80年代初,Berger and York首次使用“热年代学”一词,将地质年代数据赋予相应封闭温度属性,不仅揭示地质事件年龄,而且反映该事件发生的温度条件1。
近年来,Sm-Nd、Lu-Hf、Re-Os、La-Ce以及K-Ca等新的地质年代学方法不断发展,二次离子探针质谱技术的成功,使锆石年代学研究走向了微区3.
研究方向:目前同位素热年代学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拥有U-Pb、40Ar/39Ar、FT(裂变径迹)和(U-Th)/He等测年技术作为重要支柱手段,广泛应用于造山带隆升冷却-剥露、沉积盆地热演化历史、矿床剥蚀-保存变化研究中1。
未来: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需要以地质学背景为基础,与地质相关资料相结合才能获得有地质意义的年龄数据,进而对所获得年龄数据的地质意义给予科学的解释5。
Citations:
http://www.earth-science.net/fileDQKX/journal/article/dqkxzx/2018/6/dqkx-43-6-1887.pdf
https://www.sciengine.com/doi/pdfView/D5AC8C12E9EA4E9DB1682A4B5B91624F
https://www.cgsjournals.com/zgdzdcqkw-data/xbdz/1990/03/PDF/XBDI199003016.pdf
https://www.zgbk.com/ecph/words?SiteID=1&ID=74834&Type=bkzyb&SubID=84254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71804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E5%B9%B4%E4%BB%A3%E5%9C%B0%E5%B1%82%E5%AD%A6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中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9522-147902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