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平
[转载]气体在固体中的吸收与溶解:多样的机制及其特性
2025-1-12 09:46
阅读:313

气体被固体吸收的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过程中,这一过程不仅对材料科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地质、环境及化学反应动力学等领域的现象也至关重要。气体总是被固体吸收,但吸收的程度差异很大。如果吸收仅通过吸附发生,则吸收量非常小,这种现象通常不能被视为溶液。然而,除了吸附之外,气体还可以通过另外三种方式被固体吸收,每种方式都展示了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

1. 均匀分布形成均相溶液

当气体均匀分布在固体中时,会形成一个均相溶液,而不会改变气体的分子结构或组成。在这种情况下,气体与固体构成真正的溶液,并且它们的行为类似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液。例如,氨气(NH₃)和二氧化硫(SO₂)在活性炭上的吸收就是这种情况的例子。当气体溶解在固体中时,分子的平动动能会减少,这样的溶液是放热性质的,意味着该过程释放热量。这些系统遵循亨利定律,表明在恒定温度下,气体的溶解度与其分压成正比。具体来说,如果P是在恒定温度下溶解气体的压力,那么溶液中气体的浓度C与压力P成正比,即 P/C = 常数。这意味着,随着压力的增加,更多的气体将被固体吸收。此外,如果气体在溶液中发生缔合或解离,关系式也会相应调整为 P/n√C 或 P/Cn = 常数,其中n分别表示缔合度或解离后的分子部分数量。

2. 形成固溶体的行为不同

第二种吸收机制涉及到固溶体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气体以不同的行为被固体吸收。如图2所示,ab段代表了通常的真溶液,此时 P/C = K 的关系成立。从b点到c点,形成了新的固溶体,这个阶段的压力-浓度曲线平行于压力轴,表明在这个范围内系统是不变的,不受压力变化的影响。随着压力进一步增加,在t点新形成的固溶体会消失,恢复到 P/C = K 的关系,只是这条直线不经过原点。这说明了气体在固体中溶解度随压力变化的非线性特征。

image.png

3. 化合物形成引起的气体吸收

第三种吸收方式涉及化合物的形成,它提供了不同于前两种情况的气体吸收模式。除非考虑所形成的固体化合物的解离压力,否则很难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例如,二氧化碳(CO₂)被氧化钙(CaO)吸收形成碳酸钙(CaCO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类反应不仅影响气体的吸收量,还可能改变固体的化学性质和结构,从而对材料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气体在固体中的吸收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包括形成均相溶液、固溶体以及化合物。每种机制都有其特定的物理化学特性,如是否遵循亨利定律、是否存在相变以及伴随的热效应等。了解这些机制对于开发新材料、设计更高效的分离技术以及解释地质和环境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气体在固体中的吸收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现象,并应用于广泛的科学和技术领域。

原文链接:

https://qsstudy.com/solution-gas-solid/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中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9522-146845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