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不大,可装天下。既能见面,又能说话。有了微信,每天问候,相互牵挂。彼此祝福,情谊无价。
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人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同时也可扩大人们知识面,世界上发生事件,无论是社会事件还是自然动态都能及时知晓;微信传播消息的速度和广度,比现有的任何媒体都要快捷和广泛,可以说是媒体传播的一次革命;手拿着小巧玲珑的手机,点击微信一看,天下事尽收眼底,真正做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操作和享受这一先进的科技成果。据统计我国手机普及率已达103%,意味着平均人手至少一部手机,可以从中获得了精神享受和乐趣。
目前,我国玩微信的人数尚无准确的统计数字,虽然无法给出玩微信的具体人数,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玩微信的人数非常庞大,几乎覆盖了所有互联网用户群体。
微信的用户群体广泛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男女老少都在玩微信。有的几乎整天时间都泡在微信里,早上一醒就摸手机,看天气情况,连吃饭、上厕所都要看微信;在地铁车厢里、在公共汽车上,在一些公共场所,到处是低头族;还有边走路边看微信的;更有工作中看微信者……
微信内容包罗万象,千奇百怪,有的内容很吸引眼球;经常看到最新消息,总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多看微信,的确可以扩大视野和知识面,让自己思维更活跃……
但是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它既有利又有弊。微信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它的好处时,也不能忽视它的不足之处。
微信、微信,只能微微的相信,不能全信,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不能相信。微信是属于比较自由的公共媒体,相对而言任何人都可在微信里发表意见,对微信的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严谨性都不如其它官方的新闻媒体、报刊等要求那么严格。而且由于个人的知识所限,以及个人认知的倾向性,所发表的微信内容并非完全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在牵涉到政治性内容时,人们往往看到所谓“负能量”的内容时,认为是不可靠的,而对所谓“正能量”内容时,则认为是可靠的。其实二者都是带有个人观点的,都是有偏见的,很难真实反映客观真实情况;还有的保健知识的介绍,有的带有广告的色彩;还有个人的治疗经验,不一定适合别人的治疗,也不能生搬硬套的学习;有关知识性的微信内容一般可信度要高些,但也不一定全面,也有不足之处;关于著名人物的介绍,往往读者很感兴趣,介绍人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有可能添油加醋写的离奇些......往往对正面人物褒扬有加,对反面人物则又贬低过度,等等。
微信的信息量很大,全部都看是不可能的,应该有所选择。每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打开微信后,先看微信标题,有的看标题就是蛊惑人心的,是天方夜谭的,比如什么“重磅消息,事态严重,触目惊心,特大新闻,十万火急,爆炸消息,美国没落了,中国说了算”……这些消息,一看标题就知道是蛊惑人心的,是偏激的。
聪明人看微信内容,懂得取舍,用最短时间捕捉有用的信息,一定要避免不分青红皂白,看些毫无意义的内容。
看微信可以消遣,又可增长知识,所以受到男女老少的青睐。但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度,超度了就会走向反面,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有的人成天沉溺于看微信,许多该做的事耽误了,影响工作效率;连续看微信时间过长,会损害视力和身体健康,影响睡眠质量……
最后谈谈如何对待微信的内容问题。应该说不能全信,也不能全部否定,要有冷静的分析,要有甄别的能力,千万不要盲目的相信。
怎么冷静地分析,怎么提高甄别的能力,我个人认为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来分析微信,就可以避免盲目地相信微信内容,可以理智地看待微信的内容。
1.用哲学思想分析事物;
2.用科学态度观察社会;
3.用医学知识对待自己。
最后奉劝沉溺于看微信的人,要适可而止,把时间花在有益的事情上。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对年轻人来说珍惜时间尤为重要。
注: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卓宝熙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7140-148292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