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谦
PROTAC连接子设计的革命性突破:氮杂环的机遇与挑战 | 乐研试剂
2025-4-28 16:27
阅读:192

PROTAC(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技术通过招募E3泛素连接酶,诱导靶蛋白泛素化并经由蛋白酶体降解,突破了传统抑制剂依赖活性位点的局限。其核心由三部分组成:靶蛋白配体、E3连接酶配体及连接两者的连接子(Linker)。连接子(linker)作为PROTAC的核心组件,其设计直接决定了降解效率与临床可行性。

图片

 

 

图片

 

连接子不仅是物理桥梁,更是功能调控的关键枢纽,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影响降解效率:

1. 三元复合物稳定性

连接子的长度与柔韧性直接决定POI-PROTAC-E3复合物的形成概率与结合强度。

 

2. 理化性质调控

连接子的化学基团(如亲疏水性基团)影响PROTAC的溶解度、细胞渗透性及代谢稳定性。

 

3. 空间位阻优化

连接位点的选择需避免干扰配体与靶蛋白的结合,同时促进POI与E3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

 

图片

图1、影响PROTAC生物降解效率的连接子特性

 

 

图片

 

传统PROTAC连接子多采用柔性链(如烷基链、聚乙二醇(PEG),和类PEG链),其优势在于合成便捷且适配多种靶蛋白构象。然而,柔性链存在以下问题:

1. 烷基链的局限性

·亲脂性导致药物亲水性下降,显著影响体内药代动力学(如吸收、代谢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和药理活性。

·存在溶血风险,限制其临床应用。

 

2. PEG链/类PEG链的挑战

·过长链会增加极性表面积,降低细胞通透性,阻碍靶标蛋白降解效率。

·易发生氧脱烷基反应,导致代谢稳定性降低。

 

3. 链长与柔韧性的共性缺陷

无论烷基链或PEG链,在链过长时因柔韧性增加会导致分子构象复杂化,可能引发柔性链与蛋白质缠绕,破坏三元复合物(靶蛋白-PROTAC-E3连接酶)的稳定性以及不利于药物与靶标的高效结合及降解功能。

刚性连接子(如氮杂环、芳香环)通过限制构象自由度,显著改善上述问题。其中,氮杂环包括三氮唑、吡啶环、哌嗪环等,因兼具刚性与适度灵活性,成为近年研究焦点。

图片

图2、含氮杂环的连接子

 

 

图片

1. 精准调控亲水-亲脂平衡

氮杂环中的氮原子通过氢键作用和水合效应,可降低分子整体亲脂性,同时避免过度增加极性表面积(PSA)。例如,哌嗪环的碱性中心通过质子化增强水溶性,而环状结构维持适度亲脂性,助力细胞通透性提升。

 

2. 固定构象增强稳定性

半刚性氮杂环限制连接子自由度,减少与蛋白表面的非特异性结合,稳定三元复合物。临床候选药物ARV-110(靶向雄激素受体)即通过哌啶-哌嗪双环结构优化连接子,实现DC50低至0.04 nM。

图片

图3、ARV-110结构式

 

3. 协同靶点相互作用

三唑环可通过氢键或π-π堆积直接参与靶蛋白结合。例如,CDK6降解剂CP-10通过三唑基增强配体与激酶的亲和力,DC50达2.1 nM。

图片

图4、CP-10结构式

 

4. 代谢稳定性提升

刚性结构减少氧化代谢位点,延长体内作用时间。BRD9降解剂通过引入哌嗪环,半衰期延长至8.8小时,显著优于柔性链类似物。

图片

图5、BRD9降解剂

 

本期研究进展总结与下期预告

本期探讨PROTAC连接子中作用机制,重点剖析了氮杂环的结构优势与功能特性,揭示了其在增强三元复合物稳定性、调控亲水-亲脂平衡及优化代谢动力学中的关键作用。

 

下期研究前瞻

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含氮杂环体系的多样性设计以及应用。

敬请持续关注,共探PROTAC连接子设计的创新边界!

 

参考文献

1、Dong Y, et al. Acta Pharm Sin B. 2024;14:4266–4295.

2、Li Y, et al. Eur J Med Chem. 2024;273:116520.

 

樂研 相关产品

1、https://www.leyan.com/205059-24-1.html

2、https://www.leyan.com/192130-34-0.html

3、https://www.leyan.com/1211568-27-2.html

4、https://www.leyan.com/219725-67-4.html

5、https://www.leyan.com/845305-83-1.html

6、https://www.leyan.com/137076-22-3.html

7、https://www.leyan.com/171049-35-7.html

8、https://www.leyan.com/201810-59-5.html

9、https://www.leyan.com/336191-17-4.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3934-148377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