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各位诗友:
大家上午好!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值此花好月圆的中秋佳节之际,广东岭南诗社第十一次社员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这是岭南诗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也是广东文化界传承中华文脉、弘扬时代精神的盛事。在此,我谨代表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代表全省广大诗友,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代表、各位诗友,向岭南诗社全体社员,致以诚挚的问候!
回溯岭南诗社38年的征程,每一步都镌刻着文化担当的历史记忆。岭南诗社自1987年创办以来,在历届名誉社长、社长的带领下,尤其是在张汉青老社长提出的“人品、诗品、社品”这一立社宗旨的指引下,坚守诗词净土,汇聚了众多军地领导、文化名家和社会贤达,发展成为拥有44个团体会员、22个诗词传习基地、6000余名社员的“南国诗歌摇篮”,出版了180多部诗词作品和教材,机构健全,章程完备,成果丰硕,声名远播;尤其是诗社近五年来,以张汉松社长为核心的诗社领导班子带领全体诗友,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三品”建设,打造诗歌精品,突出岭南特色,推动诗教普及,深化理论研究,促进诗书画融合,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瞻目、令人振奋的卓越成绩,推动了岭南诗词事业的蓬勃发展,值得点赞!
岭南诗社与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共同扎根于岭南大地,双峰并峙,共同开垦着岭南文化的沃土,共同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广东诗词事业的光荣使命。长期以来,两会相互支持,密切协作,为广东诗词事业的繁荣发展倾注心力,薪火相传,取得了卓越成就。广东中华诗词学会自2025年3月换届以来,以“传承中华文脉、弘扬时代精神”为使命担当,坚持“讲政治、讲团结,树正气、树形象”,着力强化“五种生命”,立足岭南沃土守正创新,在强化组织核心引领力、扩大创作辐射影响力、激活传播创新驱动力、聚合资源协同整合力、激发创新实践内生力方面动脑筋、做文章,“五力”协同联动,扎实推动着广东诗词事业的踔厉奋进,与岭南诗社同仁一样、一道,为广东的文化强省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岭南,是一片有着深厚诗歌传统和独特文化气质的热土。自古以来,岭南诗人以其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中国诗歌史上写下了璀璨的篇章。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阔大境界,到屈大均等“岭南三大家”的沉郁雄浑,再到近代黄遵宪“我手写我口”的诗歌革新,岭南诗词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今天的我们,正是这一优秀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呼唤文艺繁荣、也必将成就文艺繁荣的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例如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对传统创作模式的冲击,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交融互鉴,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在此,我谈三点意见与各位诗友交流共勉:
第一,坚持根植传统、守正创新,勇攀诗词艺术新高峰。我们要引导广大诗友深入汲取中华古典诗词精髓,恪守格律之美、意境之妙、情感之真,传承“诗言志,歌咏言”的千年文脉;胸怀“国之大者”,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用诗笔描绘新时代的新气象、书写人民心声,努力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能够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第二,弘扬创新精神,善用科技赋能,开拓诗词发展新境界。我们要主动拥抱AI与新媒体浪潮,建立健全数字诗词学习机制,整理AI辅助创作指南与伦理规范,帮助诗友形成“科技赋能而非替代人文”的共识;积极开展人机协作实践,通过格律校验、意象生成等工具提升创作效率,举办AI与诗词对话研讨会,破除技术迷雾与壁垒;深化诗词与数字技术、文创产品融合,借助新媒体平台推动诗词“破圈”传播,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第三,深化交流互鉴,凝聚发展合力,共筑岭南诗词新高地。我们要持续开展品牌诗词活动,以高质量活动增强组织生命力;共建创作激励平台,通过联合采风、评鉴推优等机制,推动精品创作;整合多媒体资源,推动诗词与音乐、书画、文旅跨界融合,延展传播生命力;坚持以“人品、诗品、社品”三品统一为宗旨,加强诗艺修炼与道德引领,培育德艺双馨诗词队伍;完善联动机制,共享资源、服务基层,以团结协作凝聚团队生命力,共同挖掘岭南文化底蕴,用诗词讲好大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为中华文化复兴贡献岭南诗词界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我专门为这次大会,写了一首小诗,谨此献给大家:
岭南泽雨润花香,更有文心出丽章。
珠水云山光景秀,古风今韵藻思扬。
广招诗友万千众,高举吟鞭卅八长。
薪火相传同鼓舞,欢歌国运永繁昌。
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岭南诗社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大家身体安康,事业兴隆,诗笔丰健,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2025年9月28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郭杰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43637-150393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