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灾害文献分析方法论的研究,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关键桥梁。通过对古籍、方志、档案等非结构化文本的系统性挖掘与量化分析,不仅能够重建千年尺度的灾害事件序列(如台风、洪旱等),弥补仪器观测数据的时空局限性,更可揭示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社会系统的互动机制。这一领域的方法论创新(如大语言模型、时空建模等)直接决定了历史气候数据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应用价值,既为现代灾害风险评估提供长周期参照,也为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策略的辩证关系奠定科学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防灾价值。
✦ 人工智能赋能历史灾害研究新视角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大语言模型(如GPT、BERT等)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模型尤其擅长分析非结构化文本数据,不仅大幅提升了文本处理的效率与深度,更为传统历史灾害研究开辟了全新路径,助力学者揭示历史事件中隐藏的规律与关联。
◆ 教程特色与核心内容
本教程创新性地融合文本分析技术与历史灾害研究:
基础理论与实践:系统介绍大模型驱动的文本分析方法,指导学生将非结构化文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掌握核心研究工具;
历史灾害量化分析:以“海南岛千年台风序列重建”为典型案例,演示如何从古代文献中提取气候变化关键信息;
跨学科思维培养:引导学生探究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的关联,搭建自然科学与人文研究的桥梁。
▣ 设计亮点
理论与实操并重:涵盖从模型原理到实战应用的全流程,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古今技术对话:既挖掘古代文献中的气候变迁线索,也探索现代AI技术的革新价值;
受众广泛:适合气候史、文本挖掘、防灾减灾等领域的跨学科学习者,助力前沿研究与实际应用。
专题一 方法: 历史灾害文献分析方法论
1、灾害叙事文本量化转化原理
2、历史文献挖掘与数字化技术
3、文本关键词提取与指标体系建立
专题二 台风案例
1、台风灾害强度评估体系
①历史台风等级分类体系构建
②量化指标设计(建筑物破坏、植被损失、人员伤亡、风暴潮与洪涝等)
③灾害综合强度指数计算方法
2、历史地理空间重建技术
①古今地名对应关系建立
②空间分布数据可视化方法
3、千年尺度台风活动演变分析
①台风季节性分布变化特征研究
②台风强度长期变化趋势分析
③台风空间分布模式演变研究
4、复合灾害分析方法
①多灾种耦合事件识别方法
②复合灾害时空特征研究
③气候背景变化与复合灾害关系分析
专题三 干旱案例
1、不同干旱强度统计
2、不同地点干旱强度统计
专题四 暴雨案例
1、不同时间暴雨次数统计
2、不同地点暴雨频数统计
关 注【科研充电吧】公 众 号,获取海量教程和资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艳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39141-148247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