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Materials and Solidification (材料与凝固)期刊
Cite this article:
Eskandarli A, Khazaei M, Mohammadizadeh MR.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i₃C₂Tₓ MXene with preserved MAX phase structure via optimized delamination. Materials and Solidification, 2025, https://doi.org/10.26599/MAS.2025.9580012
文章DOI:10.26599/MAS.2025.9580012
一、引言:从石墨烯到MXene的二维材料革命
自2004年石墨烯被成功剥离以来,二维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全球科研焦点。这类仅原子级厚度的材料,不仅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材料的认知,更在能源、电子、医疗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2011年,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 Gogotsi团队首次报道了MXene家族,开启了二维材料研究的新篇章。MXene作为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兼具金属导电性、亲水性和可调表面化学特性,被视为继石墨烯之后最具应用前景的二维材料之一。
近日,伊朗德黑兰大学超导与超材料研究实验室(SRL)的Asma Eskandarli和Mohammad Reza Mohammadizadeh 团队在MXene合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通过优化分层工艺,成功制备出保留六方MAX相结构的Ti₃C₂Tₓ MXene,不仅显著提高了材料产率,还实现了MXene在胶体溶液和薄膜形态下的可控制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为MXene在能源存储、柔性电子、传感器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MXene合成的核心挑战:从MAX相到高效分层
(一)MAX相:MXene的“基因模板”
MXene的合成通常以三维 MAX相为前驱体。MAX相是一类具有层状结构的三元化合物,通式为Mₙ₊₁AXₙ(M为过渡金属,A为ⅢA或ⅣA族元素,X为C/N)。以本研究的Ti₃AlC₂为例,其六方晶体结构为MXene提供了天然的 “生长模板”。MAX相的晶粒尺寸、结晶度和化学计量比直接影响最终MXene的性能。例如,均匀的六方晶粒可确保MXene薄片的规则形貌,而精确的Ti : C原子比(3 : 2)则是高效蚀刻Al元素的关键。
(二)传统方法的瓶颈:分层效率与形貌保留
传统MXene合成依赖含氟溶液蚀刻MAX相中的A元素(如Al),随后通过离心等机械手段实现分层。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两大缺陷:一是离心过程中较大的MXene薄片易与未反应的MAX相沉淀结合,导致产率损失;二是机械力可能破坏MXene的六方形貌,影响其在电子器件中的性能。例如,传统方法中约30%-50%的MXene薄片被困于沉淀物中,且薄片尺寸通常小于1微米,限制了其在高容量储能器件中的应用。
(三)伊朗团队的创新:“温柔分层” 解锁高效制备
针对上述挑战,伊朗德黑兰大学团队提出了“软分层”(soft delamination)工艺,核心是摒弃传统离心步骤,采用温和的摇晃-沉降循环(图1)。具体流程如下:
图1
1)MAX相合成:通过无压烧结法,在 1450°C氩气氛围中保温3小时,将 TiC、Ti、Al粉末(摩尔比2 : 1.25 : 2.2)与3%硬脂酸粘结剂混合,制备出六方Ti₃AlC₂粉末。硬脂酸的引入避免了高压成型的需求,同时促进晶粒均匀生长,形成尺寸约20-75微米的六方晶粒(图2)。
图2
2)混合酸蚀刻:采用HF/HCl混合溶液(体积比1.4 : 6)在35°C下蚀刻 Ti₃AlC₂粉末24小时,选择性去除Al层,形成多层Ti₃C₂Tₓ中间体。HCl中的Cl⁻离子通过空间位阻效应撑开MXene层间距离,为后续分层奠定基础(图3)。
图3
3)LiCl 辅助分层:将蚀刻后的多层 MXene 分散于0.5M LiCl溶液中搅拌 17 小时,利用 Li⁺离子的静电作用削弱层间作用力。关键创新在于分层过程中仅采用低速摇晃(而非超声或高速离心),使较大薄片(约 10 微米)因密度差异浮于水面形成连续薄膜,而较小薄片(约700纳米)则分散于胶体溶液中(图 1、图4)。
图4
该方法不仅将MXene产率提升至传统方法的1.5倍以上,更首次实现了同一工艺下两种形态MXene的同步制备——既保留了大尺寸薄片的六方形貌,又获得了适合溶液加工的纳米级胶体,为下游应用提供了灵活选择。
三、材料表征:从原子结构到宏观性能的全面验证
(一)晶体结构:六方对称性的完美继承
X射线衍射(XRD)分析显示,合成的 Ti₃AlC₂ MAX 相在 2θ=19.16° 处出现特征(004)峰,对应六方晶系的层状结构。蚀刻分层后,MXene的(002)峰向低角度偏移约2°,表明层间距从MAX相的0.61nm 扩大至0.83nm,证实Al元素的成功去除和 Li⁺离子的插层。谢乐公式计算显示,MXene 薄片厚度约为8层,对应纳米级厚度。
(二)形貌与尺寸:六方薄片的 “基因传承”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揭示了 MXene 对 MAX 相形貌的完美继承:胶体溶液中的纳米薄片呈规则六边形,平均尺寸 700nm;而水面收集的薄膜由尺寸约 10 微米的大薄片组成,边缘可见清晰的层状结构,类似 “纳米书页”(图 5)。光学显微镜进一步证实,大薄片表面光滑,缺陷密度低于传统方法制备的样品。
图5
(三)表面化学:亲水基团的精准调控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拉曼光谱表明,MXene 表面富集-O、-OH、-F等亲水基团。其中,3737cm⁻¹处的强峰对应 -OH基团的伸缩振动,而750cm⁻¹ 和885cm⁻¹ 的峰则归属于Ti-O 和Ti-O-Ti键(图6)。水接触角测量显示,MXene 薄膜的接触角为57.6°,证实其强亲水性,这对提升电极材料的电解液浸润性至关重要。
图6
四、应用前景:从实验室到产业的多维突破
(一)能源存储:高容量电极的理想材料
MXene 的六方结构为离子传输提供了独特优势:规则的层间通道可加速 Li⁺、Na⁺等阳离子的扩散,而大尺寸薄片的高比表面积(理论值 > 1000m²/g)则提升了电荷存储容量。初步测试显示,该团队制备的 Ti₃C₂Tₓ电极在超级电容器中表现出超过300F/g的比电容,是传统活性炭电极的3倍以上。此外,层间 Cl⁻离子的存在可通过静电排斥抑制 MXene 堆叠,进一步提升循环稳定性。
(二)柔性电子:透明导电薄膜的新范式
通过单次浸涂(dip-coating)工艺,MXene 薄膜可均匀转移至玻璃、PET 等柔性基底,形成厚度可控(5-50nm)的透明导电层、。该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透光率超过70%,方块电阻低于 100Ω/□,优于氧化铟锡(ITO)薄膜,且具备优异的弯折耐久性(弯曲半径 < 5mm 时电阻变化 < 5%)。这使其在柔性显示屏、可穿戴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三)环境与生物传感:高灵敏度检测平台
MXene 的亲水表面和丰富官能团使其成为理想的传感界面。例如,在气体传感器中,-OH基团可特异性吸附 NO₂、NH₃等分子,引起电导率的显著变化,检测限低至 ppb 级别。在生物医学领域,MXene的生物相容性和表面可修饰性使其可用于癌细胞成像和药物递送,初步实验显示其对HeLa细胞的毒性低于传统碳纳米材料。
五、行业对比:软分层工艺的核心竞争力
与国际同行相比,德黑兰大学团队的软分层工艺展现出显著优势(表1):
表1
技术指标 | 本论文 | 传统方法(如 Mathis 等) | 改进亮点 |
MAX 合成温度 | 1450°C(无压烧结) | 1380-1450°C(需高压或长时效) | 硬脂酸粘结剂简化工艺,避免设备损耗 |
分层方法 | 低速摇晃 + LiCl 溶液 | 高速离心 + 超声 | 保留大尺寸薄片,产率提升 50% 以上 |
产物形态 | 胶体(700nm)+ 薄膜(10μm) | 单一胶体(<1μm) | 一法双形态,适配多元应用场景 |
形貌保留度 | 六方完整率 > 95% | 六方完整率约 70% | 避免机械损伤,晶体缺陷减少 30% |
表面官能团 | -O、-OH、-F、-Cl | -O、-OH、-F | Cl⁻离子增强层间稳定性,提升循环寿命 |
专家点评
“这项工作巧妙地将 MAX 相的结构优势与温和分层工艺结合,解决了 MXene制备中‘形貌保留’与‘高效分离’的长期矛盾。”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 MXene 研究先驱Yury Gogotsi教授评价道,“特别是通过简单的摇晃 - 沉降循环实现不同尺寸MXene的分离,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低成本方案,有望推动MXene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
六、挑战与展望:迈向MXene的产业化未来
尽管取得显著突破,该技术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 MXene的长期稳定性 —— 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可能导致边缘氧化,使胶体溶液在两周内褪色;二是大面积薄膜的均匀性控制 —— 目前单次浸涂的最大基底尺寸为 5cm×5cm,需开发卷对卷(roll-to-roll)工艺实现规模化生产。
对此,Mohammad Reza Mohammadizadeh教授表示:“我们正在探索表面包覆技术(如石墨烯氧化物涂层)以提升抗氧化性,并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连续浸涂设备。未来,我们希望将该技术拓展至其他 MXene体系(如V₂CTx、Nb₂CTx),并深入研究其在固态电池和柔性电子中的实际性能。”
七、结语:二维材料的下一个十年
从石墨烯到 MXene,二维材料的发展始终遵循 “基础研究 - 工艺创新 - 应用突破” 的路径。伊朗团队的这项研究,不仅为 MXene的可控合成提供了新范式,更展现了发展中国家在前沿材料领域的创新实力。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和智能设备的需求激增,MXene有望在未来十年内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 —— 无论是让电动汽车续航突破千公里的高容量电池,还是可直接贴合皮肤的柔性健康监测器,二维材料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材料与凝固(英文)》(Materials and Solidification)期刊简介
《材料与凝固(英文)》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实验室李金山教授担任主编,王俊杰教授担任执行主编。期刊聚焦于凝固理论和凝固技术方面的前沿研究成果,发表金属、半导体、有机、无机和聚合物材料块状或薄膜凝固理论和凝固技术的前沿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凝固加工相关的铸造、焊接和增材制造,还涉及电、超声、磁、微重力等多物理场中的非平衡凝固现象。
期刊主页:https://www.sciopen.com/journal/3078-7955
投稿地址:http://mc03.manuscriptcentral.com/msolid
期刊邮箱:matersolid@tup.tsinghua.edu.cn; Mater&Solid@nwpu.edu.cn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34092-148750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