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温诗铸(1932—2023),1932年11月出生于江西丰城。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获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并留校任教。1986年带领团队创建了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更名为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并担任首任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温诗铸院士是国内开展摩擦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弹流润滑理论及数值计算和实验测试方面的研究,发展出了具有“清华特色”、独树一帜的“非等温、非牛顿、非稳态、非光滑”的“四非模型”,使弹流润滑计算更加贴近于工程实际问题。提出开展“广义薄膜润滑”研究,和团队从理论和实验上论证了薄膜润滑状态的特征和形成机理有别于黏性流体膜和吸附边界膜,提出了薄膜润滑与弹流润滑和边界润滑的转化关系和润滑状态判别的新准则;并建立了薄膜润滑的物理模型。带领团队开展微观摩擦和磨损、自组装膜与吸附膜以及黏着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倡导开展机械界面科学与技术研究,推动了摩擦学学科向广度方向发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摩擦学金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
2011年,温诗铸院士发起成立了“温诗铸奖励基金”,并和学生捐资设立“温诗铸枫叶奖-优秀青年学者奖”,从2012年开始每年评审和颁发一次,用于奖励在摩擦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温诗铸院士1959年第1次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铁-石墨含油轴承的pV值及耐磨性能》,至2014年在学报共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多篇获奖,有许多成果是在学报上第一次公开发表。温诗铸院士曾任学报编委会委员。学报伴随了温诗铸院士的学术生涯和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此外,学报还刊登了大量校内外作者与摩擦学相关的论文,并多次出版摩擦学专辑,较集中地反映了国内摩擦学研究的进展,有力促进了该学科的发展和壮大。
温诗铸院士经常鼓励学生和青年教师要敢于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说:“科学工作者要有坚定的信念,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在坎坷和磨难面前要乐观,要笑对人生。”大师已去,言犹在耳,风范长存!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34092-147594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