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林小子的非正经学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ulinxiaozi 《走好学术路 科研萌新的自我修养》作者,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传播自己的学术思考与经验,让更多的科研新人受益,让学术世界变得有温度。

博文

高大衔接班:是刚需还是智商税? 精选

已有 3709 次阅读 2025-8-11 22:25 |个人分类:教育思考|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111.jpg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是一个研究问题,检索知网可知,早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就有一些学者发表了这方面的文章(杜利成,1999;李家成,2006;李桂英,2007)。高大衔接班也不是今年出现的新生事物,检索网络信息可知,往年也有一些高校官方的衔接班,大多为数学、英语、实验参观等形式。最近真正引发热议的是某些培训机构推出的各种花式“高大衔接培训班”。博主家有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娃娃,对这个问题也比较关注。我家娃已经经历过幼小衔接的考验(当时挺住没报,但是否为明智的选择?),后续还将会面对“小初衔接”“初高衔接”“高大衔接”的考验。当前的教培市场良莠不齐,乱象环生,“记笔记培训班”“预习培训班”“复习培训班”“AI赋能学习培训班”......,只有你想不到的“培训”,没有提供不了的“培训”。博主曾和孩子们开玩笑说是否有“人类幼崽如厕训练营”“不暴燥家长培训班”...... 这些培训班可能都会有一定的市场?以下为博主和AI共创版本的《高大衔接班:是刚需还是智商税?》,介意者请停止阅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谢谢。

今年暑假一到,空气里除了蝉鸣和暑气,还弥漫着一股特别的“硝烟味”。那是一种关于“高大衔接班”的喧嚣。广告铺天盖地,承诺天花乱坠,家长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孩子们则被卷进了一个名为“赢在起跑线”的新赛道。这玩意儿,到底是孩子进入大学前必不可少的“救命稻草”,还是被焦虑催生出来的“智商税”?

你看啊,这衔接班市场,今年像吹气球似的鼓胀起来了,引起了各方的热议。一些城市培训机构聚集的地方,往年暑假是奥数和英语培训的天下,现在可好,高大衔接班的招牌一个赛一个地醒目,数量甚至盖过了那些老牌项目。不少机构那是人满为患,招生规模翻着跟头往上涨。为啥这么火?说白了,就是大家心里都绷着一根弦——怕孩子进了大学,一脚踏空,跟不上趟儿。这份对“教育过渡期”的集体性关注,或者说集体性恐慌,成了这片市场沃土最肥沃的养料。

走进这些衔接班的课堂内外,那焦虑感简直触手可及。讲台上老师讲得飞快,底下不少学生盯着那些微积分符号或者密密麻麻的文献资料,眼神是茫然的,那是一种对新知识领域的陌生和不安。课间休息,走廊里、楼梯口,家长们扎堆儿,压低声音交流的话题中心永远围绕着:“你家报了几个班?”“那个‘思维提升’效果怎么样?”“听说隔壁老王家报了全科,咱是不是也得加码?”那语气,透着紧张和比较。再看看墙上贴的宣传海报,“抢占先机”、“赢在起跑线”之类的标语又大又红,像警钟一样敲打着每个人的神经。听说有个杭州的重点中学毕业生小陈,刚拿到名校录取通知书,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庆祝,就被爸妈火速塞进了一个“思维提升班”。那强度,每天学十小时以上,暑假过得比高三还高三。这可不是个例,太多孩子和家长被一种“怕开学跟不上”的恐惧牢牢攥住了心。这种恐惧,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蔓延,成了推动衔接班火爆最直接的情绪引擎。

可这恐惧,真就空穴来风吗?也不尽然。我们得承认,高中和大学之间,确实横着一条挺宽的“沟”。高中那套玩法,跟大学是两码事。高中学习,很多地方是奔着标准答案去的,老师嚼碎了喂给你,目标是解题拿高分。结果呢?很多孩子进了大学,面对需要自己提出研究问题的课堂,傻眼了,根本不知道从何问起。学习节奏上更是个大坎儿。高中是老师追着赶着,课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大学呢?大把自由时间砸过来,没人天天盯着你。结果,很多新生就懵了,时间管理彻底失控,该学的没学,该玩的也没玩好。再说评价方式,高中看分数,一分一厘清清楚楚;大学有些课程更看重论文、报告、项目这些质性的东西。很多孩子第一次写学术论文,那叫一个痛苦挣扎,反复修改都不得要领。师生关系也变了,大学教授不是高中班主任,你得主动去请教、去交流。可不少新生心里发怵,愣是不敢敲教授办公室的门。这些方方面面的断层,叠加在一起,往往在开学头一个月集中爆发,让不少新生陷入“九月危机”,茫然失措,甚至需要心理疏导。这“沟”,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这条“沟”是怎么形成的?根子恐怕还得往两头找。一头是咱们的基础教育。我们太习惯把知识打包塞给孩子了,却忘了教他们怎么“打包”自己。能自己琢磨着制定个像样学习计划的孩子,比例不高,这说明“元认知”能力——就是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和调节的能力——普遍缺失。系统性地教孩子怎么查文献、用数据库、写规范的学术报告?这事儿在高中阶段,基本是空白。更别说那些生活技能了,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不会用洗衣机的比比皆是。孩子成了学习的“机器”,生活的“低能儿”。另一头是大学的新生教育。很多高校迎新,还是老一套:校规校纪念一遍,集体活动搞一搞,强调一下纪律。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硬通货”——大学学习方法、时间管理技巧、学术写作规范、心理调适策略——这些干货,讲得少之又少,或者流于形式。这就形成了制度性的盲区,新生一脚踏进来,两眼一抹黑,全靠自己摸索,能不摔跤吗?

家长的焦虑,在这中间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焦虑是怎么被放大的?路径特别清晰。首先是信息压力。各种家长群里,今天流传一份“某名校学霸暑期书单”,明天分享一份“顶级学府核心课程预习资料”,看得人眼花缭乱,心慌意乱,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准备得更充分。其次是恐惧营销。培训机构的宣传那叫一个精准打击,各种“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开学即落后”的论调满天飞,把“落伍”的危机感渲染到极致,直戳家长最脆弱的那根神经。最后是同辈压力。看到邻居家孩子报了三个班,同事家孩子报了全科,你能坐得住吗?这种“别人都报了,咱不报就亏了”的从众心理,像滚雪球一样,裹挟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往里冲。结果呢?在某些重点中学的圈子里,甚至出现了“全员报班”的景象。理性思考的空间?在这种焦虑共振下,被压缩得几乎不存在了。大家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裹挟着,朝着同一个方向狂奔,顾不上思考这方向对不对,值不值。

所以,面对这高大衔接班的火爆和背后的焦虑,光喊“智商税”或者“必须报”,都太简单粗暴了。关键是怎么理性地“破局”,重构一个更健康的“衔接生态”。这事儿,得靠几方面一起使劲儿。

大学,作为孩子即将进入的新家园,责任重大,不能当甩手掌柜。高校真得把“预衔接”这事儿重视起来,不是搞搞形式主义的迎新讲座就完了。得设计系统化的预衔接课程体系。比如借鉴一些成功的模式,把学术规范训练(怎么写论文、怎么引用)、工具应用教学(怎么用数据库、分析软件)、专业导论课程(提前了解专业概貌)、心理调适指导(如何应对新环境压力)这些模块整合起来,甚至可以给点学分激励,让孩子有动力参与。新生教育更要玩出花样,打破陈规。与其干巴巴地讲道理,不如设计点像“生存挑战赛”这样的实践活动,比如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去图书馆找本古籍、用外语点个餐、或者模拟处理选课系统崩溃的情况。在真实的任务中摸爬滚打学到的本事,记得最牢,也最实用。同时,支持网络要织密。单靠辅导员哪够?可以考虑建立“多导师制”,比如安排学术导师(答疑解惑)、生活导师(学长学姐带路)、成长导师(关注心理发展),形成一个360度的支持圈,让孩子知道遇到困难该找谁,不是孤军奋战。

家长的角色,更需要智慧升级,而不是焦虑传导。首先得看清自己焦虑的“源”在哪。是怕孩子知识断层跟不上?还是受不了邻居孩子的“刺激”?或者是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迷茫?分清了源头,才能对症下药。试着把“直升机父母”的模式(时刻盘旋监控)切换成“灯塔父母”:给孩子照亮方向,但留出足够的航行空间。具体点说,就是适当放手,把一些选择权、决策权还给孩子,允许他们在安全范围内犯点小错(比如自己管理零花钱,小亏小赚都是经验)。暑期时间那么宝贵,与其砸钱报一堆填鸭式的知识预科班,不如把钱和精力投资在能让孩子受用终身的“能力”上。比如,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知道怎么自己学)、情绪管理的能力(压力来了怎么扛)、基本的生活管理能力(照顾好自己)、必要的社交能力(怎么和新同学相处)。知识基础可以适当接触,但权重真没必要占那么大。把目光放长远点。

当然,最重要的主角,永远是孩子自己。衔接的核心,是“主体性”的觉醒。在学术上,得提前切换思维模式。别光等着老师灌,主动去找本学科经典的入门书精读一下,感受下大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学怎么用文献管理工具,别到时候对着浩如烟海的资料抓瞎;尝试做点小小的调研课题,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甚至录个小视频试着讲清楚一个学术概念,练练表达。生活上,真得学着自己当家了。试着管理一笔小预算(比如一个月的零花钱),看看怎么收支平衡;自己安排个弹性点的日程表,平衡学习、休息和兴趣;关注下自己的健康作息,别一上大学就昼夜颠倒。心理韧性更是关键。大学新环境,挫折和压力难免。提前备个小“锦囊”,里面装几个对自己有效的减压小妙招(运动、听歌、找人聊聊都行);养成个小习惯,每天记录下自己哪怕微小的三个进步,给自己打打气;和信任的朋友或家人约定个“安全词”,真遇到扛不住的时候,能有个求救的信号。这些,比提前学几章微积分重要多了。

说到底,我们得回归教育的本质来思考“衔接”这件事。在这个知识更新比翻书还快的年代,衔接教育最该聚焦的,不是什么具体的知识点(那些很快可能就过时了),而是那些能让孩子“以不变应万变”的核心能力。认知重构力——能快速理解新知识、适应新思维模式的能力;心智抗逆力——遇到挫折能快速爬起来、不被压力压垮的韧性;学习进化力——能持续学习、自我更新、适应未来变化的生命力。这些,才是真正能让孩子在大学乃至未来人生中走得更远、更稳的“硬核装备”。

教育神经学有个挺有意思的发现:人脑在学习时,最“嗨”的状态,是遇到那种“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任务太难,直接放弃;太简单,索然无味;只有难度比你当前水平高出那么恰到好处的一截(比如15%-25%),你的神经突触才最活跃,成长最快。大学环境本身就提供了这种“适度不适”的土壤。衔接的意义,不是提前把孩子扔进“舒适区”(那没成长),也不是把他们直接推下“绝望悬崖”(那会摔坏),而是帮助他们理解和拥抱这种“适度不适”的挑战感。要知道,正是在这种有点吃力、需要努力蹦跶才能搞定的过程中,能力的跃迁才真正发生。那种在培训机构里提前把大学知识“嚼烂了喂下去”的做法,看似让孩子暂时“领先”,实则可能剥夺了他们体验这种宝贵“蹦跶感”的机会,削弱了他们未来面对真正挑战的肌肉。

说到底,大学衔接最深层的意义,是一场关于“身份”的悄然革命。它要求孩子完成一次关键的转型:从知识的被动“消费者”(等着老师喂),变成主动的“生产者”(能自己探索、创造知识);从执着寻找标准答案的“追寻者”,变成勇于提出好问题的“提问者”;从被安排、被规划的“接受者”,蜕变成能设计自己学习路径、掌控自己人生的“主动设计者”。这个转型成功了,孩子才算是真正“衔接”上了大学的精神内核。有追踪研究表明,能成功完成这种身份转换的孩子,未来的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普遍更高。这恰恰印证了教育家杜威那句朴素而深刻的话:教育,从来不是为未来生活所做的预备;教育,其本身,就是生活的过程。衔接,就是这个鲜活生活过程中,一个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的精彩篇章。

所以,构建一个良性的、成长型的衔接生态,需要各方都看清自己的位置,重塑自己的角色。大学,请别再只想着当知识的“快递员”,争分夺秒塞知识,而是当好专业的“领航员”,帮孩子看清学科海洋的壮阔与航行的规则。家长们,请努力从“焦虑传导器”升级为“智慧陪伴者”,给孩子信任的空间和温暖的港湾,而不是用你的焦虑编织一张束缚的网。而孩子们自己,请勇敢地成为你人生的“首席设计师”,大学只是提供画布和颜料,如何挥洒,全在你手。

就像一位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说的那样:“大学能给你的最珍贵的礼物,不是保证你成功的秘方,而是那份让你相信自己可以成为任何可能的底气。”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份“底气”比任何提前学到的知识都宝贵。真正的衔接教育,其终极目标,不就是帮助年轻的生命,校准那颗勇敢探索、无惧风浪的内心罗盘吗?这份校准人生航向的能力,才是应对未来一切挑战,最核心、最坚韧的素养。至于那些喧嚣的高大衔接班,是刚需还是智商税?或许,答案就在我们是否看清了这份更珍贵的“礼物”之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30069-1497299.html

上一篇:从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看科研中的非典型成长
收藏 IP: 112.81.104.*| 热度|

8 池德龙 史仍飞 崔锦华 王涛 史晓雷 郑永军 钟茂初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4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