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友
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5-7-3 20:45
阅读:563

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随着制造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高效、精准和智能化发展。文章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分类及组成,分析了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现状,包括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编程技术、动力学与运动学研究等方面,并对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智能化、协作化、模块化与标准化、微型化、绿色化等,旨在为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一、引言

工业机器人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装备,能够在各种复杂、危险或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代替人类完成任务,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等优点。自20世纪60年代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以来,工业机器人技术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革新,从最初的简单重复操作,逐渐发展到如今具备高度智能化、协作化能力的先进技术体系。在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业机器人概述

2.1工业机器人的概念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够通过编程和自动控制来执行各种工业任务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可以模仿人类的某些动作和行为,按照预定的程序、轨迹和要求,完成诸如搬运、焊接、装配、加工等作业。工业机器人集成了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等多学科的先进成果,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2.2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按坐标形式可分为直角坐标型、圆柱坐标型、球坐标型、关节坐标型机器人。直角坐标型机器人结构简单,运动直观,便于实现高精度控制,常用于搬运、装配等作业;圆柱坐标型机器人工作空间较大,适用于搬运、焊接等任务;球坐标型机器人灵活性较好,可用于大型工件的加工和装配;关节坐标型机器人模拟了人类手臂的运动方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通用性,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业机器人类型。按用途可分为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加工机器人、检测机器人等。搬运机器人主要用于物料的搬运和装卸,能够提高物流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焊接机器人可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焊接作业,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等制造业;装配机器人在电子、机械等行业的产品装配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装配精度和一致性;加工机器人可对工件进行切削、打磨、抛光等加工操作,满足不同的加工工艺要求;检测机器人能够对产品的质量、尺寸、性能等进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按驱动方式可分为液压驱动机器人、气压驱动机器人、电动驱动机器人。液压驱动机器人具有输出力大、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但存在漏油、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气压驱动机器人结构简单、成本低、动作迅速,但输出力较小,定位精度相对较低;电动驱动机器人具有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易于维护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驱动方式,其中交流伺服驱动已逐渐成为主流。

2.3工业机器人的组成

工业机器人通常由机械本体、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和传感器系统四大部分组成。机械本体是工业机器人的执行机构,由机身、手臂、手腕和末端执行器等部分组成。机身是机器人的基础部分,用于支撑和固定其他部件,并为机器人提供运动的基础;手臂和手腕是机器人实现各种动作的关键部件,手臂负责实现较大范围的运动,手腕则用于调整末端执行器的姿态;末端执行器是安装在机器人手腕上直接执行作业任务的装置,如夹具、焊枪、喷枪等,根据不同的作业需求可选择不同类型的末端执行器。

控制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分,用于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操作。它主要由控制器、驱动器和编程器等组成。控制器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编程器的指令,对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姿态、速度等进行规划和控制;驱动器根据控制器的指令,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机器人的各个关节运动;编程器用于操作人员对机器人进行编程,设置机器人的运动参数、工作流程和任务要求等。

驱动系统为机器人的运动提供动力,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液压驱动系统、气压驱动系统和电动驱动系统。液压驱动系统通过液压泵将液压油加压,驱动液压缸或液压马达工作;气压驱动系统利用压缩空气作为动力源,驱动气缸或气马达工作;电动驱动系统则通过电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驱动机器人的关节运动,常见的电机有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等。

传感器系统用于感知机器人自身的状态和工作环境的信息,为机器人的控制和决策提供依据。传感器可分为内部传感器和外部传感器。内部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机器人自身的运动状态,如位置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用于反馈机器人各关节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信息,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精确控制;外部传感器用于感知机器人周围的工作环境信息,如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视觉传感器可用于识别工件的形状、位置和姿态,力传感器可检测机器人与外界物体之间的作用力,触觉传感器可让机器人感知接触力和压力等,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实现与环境的交互和协作。

三、工业机器人技术研究现状

3.1控制技术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技术是实现其精确运动和任务执行的关键。目前,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模型的控制和智能控制。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是建立在机器人精确的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基础上的,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和计算来设计控制器,以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精确控制。常见的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有PID控制、自适应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等。PID控制是一种经典的控制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等优点,在工业机器人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对于复杂的机器人系统,其控制效果可能受到模型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的影响。自适应控制能够根据机器人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参数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但自适应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实现较为复杂,对系统的实时性要求较高。滑模变结构控制对系统的参数变化和外界干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但在控制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抖振现象,影响系统的控制精度。

智能控制技术近年来在工业机器人控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智能控制不依赖于精确的数学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机器人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问题。常见的智能控制方法有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专家系统控制等。模糊控制利用模糊逻辑和模糊推理来设计控制器,能够将人类的经验和知识融入到控制过程中,对复杂系统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模糊控制规则的制定往往依赖于经验,缺乏系统性的设计方法。神经网络控制通过模拟生物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对机器人系统进行建模和控制,具有自学习、自适应和并行处理等优点,但神经网络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且训练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拟合等问题。专家系统控制则是基于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知识库和推理机,对机器人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能够处理一些复杂的、难以用数学模型描述的问题,但专家系统的知识获取和更新较为困难。

为了提高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性能,许多学者将多种控制方法相结合,形成复合控制策略。例如,将PID控制与模糊控制相结合,利用模糊控制对PID控制器的参数进行在线调整,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鲁棒性;将神经网络控制与自适应控制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对机器人系统的未知动态进行学习和补偿,同时结合自适应控制对系统参数进行调整,以实现更好的控制效果。

3.2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机器人提供了对自身状态和工作环境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更加智能地完成任务。在位置传感器方面,常用的有光电编码器、旋转变压器、光栅尺等。光电编码器通过将机械位移转换为电信号,能够精确测量机器人关节的角度位置,具有精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旋转变压器则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测量转子的位置和角度,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适用于恶劣环境下的位置测量;光栅尺常用于测量直线位移,精度可达微米级,常用于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业机器人系统。

速度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机器人关节的运动速度,常见的有测速发电机、霍尔传感器等。测速发电机通过将转速转换为电压信号,能够实时测量机器人关节的速度;霍尔传感器则利用霍尔效应来检测磁场变化,进而测量电机的转速,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等优点。

力传感器在工业机器人的装配、打磨、焊接等作业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检测机器人与外界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力矩。常见的力传感器有应变片式力传感器、压电式力传感器等。应变片式力传感器通过测量弹性元件在受力时产生的应变来计算力的大小,具有精度高、测量范围广等优点;压电式力传感器则利用压电材料在受力时产生的电荷量来测量力,响应速度快,适用于动态力的测量。

视觉传感器是工业机器人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能够实现目标识别、定位、测量等功能。常见的视觉传感器有摄像头、3D激光扫描仪等。摄像头通过拍摄图像,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对图像中的目标物体进行识别和分析,获取物体的形状、位置和姿态等信息;3D激光扫描仪能够快速获取物体的三维模型,为机器人提供更全面的环境信息,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具有优势。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度学习算法在视觉传感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能够显著提高视觉识别的准确率和效率。

除了上述传感器外,触觉传感器、听觉传感器等也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和应用。触觉传感器能够让机器人感知接触力、压力、纹理等信息,增强机器人与环境的交互能力;听觉传感器可用于机器人对声音的识别和定位,使其能够响应语音指令,实现更自然的人机交互。

3.3编程技术

工业机器人的编程技术经历了从早期的示教再现编程到现在的离线编程、基于智能算法的编程等多种方式的发展。示教再现编程是最基本的编程方式,操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机器人,使其完成一系列动作,机器人控制系统记录下这些动作的轨迹和参数,然后在需要时可以重复执行这些动作。示教再现编程简单直观,操作人员不需要具备专业的编程知识,但这种编程方式效率较低,对于复杂的任务,示教过程耗时较长,且示教精度受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影响较大。

离线编程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在虚拟环境中对机器人进行编程。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图形界面,创建机器人的工作场景模型,设置机器人的运动路径和参数,然后生成机器人的控制程序。离线编程可以在不占用机器人工作时间的情况下进行编程,提高了编程效率,并且可以对编程结果进行仿真和优化,减少实际调试过程中的错误和风险。常用的离线编程软件有RobotStudioROBOGUIDE等,这些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功能模块,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工业机器人的编程需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智能算法的编程方式逐渐兴起。这种编程方式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智能算法,使机器人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和环境信息自主生成运动规划和控制策略。例如,通过强化学习算法,机器人可以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学习和优化自己的行为,以实现最优的任务执行效果。基于智能算法的编程方式能够使机器人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提高其智能化水平,但目前该技术仍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着算法复杂度高、计算资源需求大等问题。

此外,为了降低工业机器人编程的难度,提高编程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一些新型的编程方法和工具也在不断涌现。例如,采用图形化编程界面,让操作人员通过拖拽图标、设置参数等方式进行编程,无需编写复杂的代码;开发基于自然语言的编程接口,使操作人员能够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对机器人进行编程,实现更加便捷的人机交互。

3.4动力学与运动学研究

动力学和运动学是工业机器人研究的基础理论。运动学主要研究机器人各关节的运动与末端执行器运动之间的关系,包括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问题。正运动学是已知机器人各关节的角度或位移,求解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逆运动学则是已知末端执行器的目标位置和姿态,求解机器人各关节所需的角度或位移。逆运动学问题是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关键问题,由于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通常是非线性的,存在多解性和奇异性等问题,因此求解逆运动学方程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常用的逆运动学求解方法有解析法、数值法和智能算法等。解析法通过对运动学方程进行数学推导,直接求解逆运动学问题,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但对于复杂的机器人结构,解析法的求解过程可能较为复杂;数值法通过迭代计算的方式逐步逼近逆运动学问题的解,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机器人,但迭代过程可能存在收敛性和计算效率等问题;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通过模拟生物进化或群体智能行为来搜索逆运动学问题的最优解,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但计算量较大,需要较长的计算时间。

动力学研究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包括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和动力学控制。建立准确的动力学模型对于提高机器人的控制性能和运动精度具有重要意义。常用的动力学建模方法有拉格朗日方程法、牛顿-欧拉方程法等。拉格朗日方程法从能量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系统的动能和势能表达式,推导出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该方法具有形式简洁、通用性强等优点;牛顿-欧拉方程法则从力和力矩的平衡关系出发,建立机器人的动力学方程,物理意义明确,适用于对动力学模型的物理含义有深入理解的情况。在动力学控制方面,基于动力学模型的控制方法能够考虑机器人的动态特性,提高控制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但由于动力学模型中存在参数不确定性和外界干扰等因素,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等方法来提高控制效果。

近年来,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和对机器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动力学与运动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例如,研究考虑关节柔性、摩擦等因素的动力学模型,以更准确地描述机器人的实际运动特性;探索多机器人协同运动的动力学与运动学问题,实现多机器人之间的协调控制和高效协作;利用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和仿真技术,对机器人的动力学与运动学性能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

四、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

4.1智能化

智能化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感知、学习、决策和自适应能力。在感知方面,工业机器人将配备更加先进的传感器,如高分辨率视觉传感器、多维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能够更全面、准确地感知工作环境和自身状态信息。通过对大量感知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机器人能够实现对复杂场景的理解和目标物体的精确识别。

在学习能力方面,工业机器人将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智能算法,从大量的工作数据中学习经验和规律,不断优化自身的行为和决策策略。例如,通过强化学习,机器人可以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动探索最优的操作方式,提高任务执行效率和质量;利用深度学习算法,机器人能够对图像、语音等信息进行深度理解和分析,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应用,如智能检测、智能装配等。

在决策能力方面,工业机器人将能够根据感知和学习到的信息,快速做出合理的决策。结合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推理技术,机器人可以对各种复杂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例如,在面对生产线上的突发故障时,机器人能够迅速分析故障原因,并自主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或调整生产流程,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在自适应能力方面,智能化的工业机器人能够根据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的变化,自动调整自身的运动参数、控制策略和操作方式。例如,当工作任务发生变化时,机器人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和重新规划运动路径,快速适应新的任务需求;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中,机器人能够根据环境参数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确保自身的稳定运行和任务的顺利完成。

4.2协作化

协作机器人(Cobots)作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新兴发展方向,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协作机器人能够与人类在同一工作空间内安全、高效地协同工作,共同完成生产任务。为了实现人机协作,协作机器人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机交互能力和安全性能。在人机交互方面,协作机器人将采用更加自然、便捷的交互方式,如语音交互、手势交互、触摸交互等,使操作人员能够更加轻松地与机器人进行沟通和协作。同时,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操作人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对机器人进行编程和调试,提高操作的直观性和效率。

在安全性能方面,协作机器人将配备多种安全传感器和保护机制,如碰撞检测传感器、力限制器等,能够实时监测机器人与周围环境及人员之间的接触情况,当检测到碰撞或危险情况时,机器人能够立即停止运动,确保人员的安全。此外,协作机器人的设计将更加注重人性化,采用柔软的材料和圆润的外形,减少对人员的伤害风险。

协作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不仅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如汽车制造、电子装配等,用于协助工人完成重复性、高强度的工作任务,还将在医疗、养老、物流等服务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医疗领域,协作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手术、康复治疗等工作;在养老服务中,协作机器人可以帮助护理人员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如协助老人起床、行走、进食等;在物流领域,协作机器人可与人工配合,高效完成货物的分拣、搬运和配送工作。未来,随着5G、物联网等技术的成熟,多台协作机器人之间以及协作机器人与其他智能设备之间的协同作业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形成高度智能化的协作生产系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4.3模块化与标准化

模块化设计能够将工业机器人分解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独立模块,如关节模块、驱动模块、控制模块等。这些模块具有标准化的接口和规格,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不同厂商生产的模块可以相互兼容、自由组合,极大地提高了机器人的设计灵活性和生产效率。例如,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需求,选择不同性能参数的关节模块和驱动模块,快速搭建出符合特定任务要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无需进行大规模的定制化设计和开发。同时,模块化设计也降低了机器人的维护成本,当某个模块出现故障时,只需更换相应的模块,而无需对整个机器人进行维修或更换,缩短了停机时间,提高了设备的可用性。

标准化对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统一的标准能够规范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测试、安全等各个环节,促进不同品牌和型号机器人之间的互操作性。例如,在通信协议方面,标准化的通信协议能够确保工业机器人与其他设备(如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物流系统等)之间实现无缝对接和数据交换,实现整个生产系统的集成化和智能化运行。目前,国际和国内都在积极推动工业机器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完善,涵盖了性能指标、安全要求、接口规范等多个方面,这将进一步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降低企业的应用门槛和技术风险。

4.4微型化

随着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逐渐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微型工业机器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等特点,能够在微小空间内完成复杂的操作任务,如在生物医学领域,微型机器人可用于进入人体血管、细胞等微小结构,进行疾病诊断、药物输送、微创手术等;在电子制造领域,微型机器人能够实现对微小电子元件的高精度装配和检测,满足电子产品日益小型化、精密化的生产需求。

微型化工业机器人的研发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如微型驱动技术、微型传感器技术、微型控制技术等。为了实现微型机器人的运动和操作,需要开发新型的微型驱动装置,如压电驱动器、静电驱动器等,这些驱动器具有体积小、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微型传感器则需要具备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特性,以便准确感知微小环境变化和自身状态;微型控制技术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高效、精准的控制算法,确保微型机器人能够按照预定的程序执行任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突破,微型化工业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4.5绿色化

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的绿色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绿色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机器人自身的节能设计。通过优化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采用高效节能的驱动系统和控制算法,降低工业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例如,采用轻量化材料制造机器人的机械本体,减少机器人的运动惯量,从而降低驱动系统的能耗;研发高效的伺服电机和驱动控制器,提高电能转换效率,降低能量损耗。

二是机器人在绿色制造中的应用。工业机器人能够应用于新能源、环保等绿色产业领域,助力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在新能源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可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风力发电机的装配等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环保领域,机器人可用于污水处理、垃圾清理和分类等工作,替代人工在恶劣环境下作业,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同时提高环保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工业机器人还可应用于资源回收再利用领域,实现废旧产品的自动化拆解和零部件的分类回收,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制造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

五、结语

工业机器人技术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在当前及未来的工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编程技术以及动力学与运动学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智能控制算法的优化、传感器精度与可靠性的提升、复杂场景下编程效率的提高等。

展望未来,工业机器人将朝着智能化、协作化、模块化与标准化、微型化、绿色化等方向不断发展。这些发展趋势不仅将进一步提升工业机器人的性能和应用范围,还将为制造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深刻变革。为了推动工业机器人技术持续进步,需要产学研各界加强合作,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更好地适应全球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金友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25898-149223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