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友
公共算力平台与行业应用场景协同生态构建及效能
2025-7-3 14:15
阅读:363

公共算力平台与行业应用场景协同生态构建及效能基于长三角区域的实证分析

摘要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算力已然成为新型生产力的关键构成要素。本研究聚焦长三角区域,深入剖析公共算力平台与行业应用场景协同生态的构建路径与效能状况。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对典型行业协同模式展开分析,并运用DEA模型对长三角9市2022-2025年的算力平台运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行业协同度每提升10%,综合效能平均增长18.7%,同时也指出了跨市结算机制不完善、行业数据壁垒等瓶颈问题。基于此,从政策、技术和商业模式三个层面提出了协同生态的优化路径,为推动算力资源的高效配置与行业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公共算力平台;行业应用场景;协同生态;效能研究;长三角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其价值的挖掘与利用离不开强大的算力支撑。算力已从传统的计算能力演变为新型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公共算力平台作为算力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降低企业算力使用成本、提高算力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然而,当前行业场景与算力平台之间的协同存在不足,导致算力孤岛问题凸显,算力资源的整体效能未能得到充分释放。

研究公共算力平台与行业应用场景的协同生态构建及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有助于丰富算力经济理论和产业协同理论,为构建新型算力生态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能够为政府制定算力产业政策、企业优化算力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推动算力资源与行业应用的深度融合,提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全球范围内,各国纷纷加快算力网络布局。欧盟推出GAIA-X计划,旨在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的欧洲数据和云基础设施,加强欧洲在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力。美国实施NSF云计划,推动云计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升美国在算力领域的领先地位。

在国内,东数西算工程是优化算力资源空间布局的重要举措,通过将东部地区的数据处理需求引导至西部地区,实现算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各区域也在积极开展算力协同实践,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算力发展模式。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基于长三角9市算力平台的案例,采用案例分析与数据建模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公共算力平台与行业应用场景的协同生态构建及效能。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公共算力平台生态构建的理论框架、行业应用场景的协同模式分析、长三角区域的实证研究以及协同生态的优化路径。

第二章公共算力平台生态构建理论框架

2.1公共算力平台的定义与分类

公共算力平台是指由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的开放式算力基础设施。它通过整合各类算力资源,为不同行业和领域提供高效、便捷的算力服务。根据功能和应用场景的不同,公共算力平台可分为以下几类:

· 智算中心:如南京的智算中心,主要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智能计算能力。

· 行业云平台:以常州工业云为代表,专注于为工业领域提供定制化的算力服务和解决方案。

· 边缘节点:像无锡雪浪云的边缘节点,靠近数据源,能够实现实时数据处理和边缘计算。

2.2协同生态的构成要素

2.2.1主体层

· 政府:在协同生态中发挥着引导和调控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算力平台的建设和行业应用的发展。

· 企业:是算力服务的需求主体和应用主体,不同行业的企业对算力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场景。

·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任务,为协同生态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储备。

· 算力运营商:负责算力平台的运营和管理,确保算力资源的稳定供应和高效利用。

2.2.2资源层

· GPU/FPGA/量子计算异构资源池:整合了不同类型的计算芯片资源,能够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应用场景对算力的多样化需求。

2.2.3机制层

· 算力券调度:通过发放算力券的方式,引导企业合理使用算力资源,提高算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 数据共享协议:建立数据共享的规则和标准,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流通和共享。

· 收益分成模型:明确各主体在协同生态中的收益分配方式,激励各主体积极参与协同合作。

2.3理论支撑

2.3.1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系统中的个体具有适应性,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行为。公共算力平台协同生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

2.3.2产业共生理论

产业共生理论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同发展。在公共算力平台协同生态中,算力产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第三章行业应用场景的协同模式分析

3.1典型行业需求特征

3.1.1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行业在药物研发、分子模拟等方面需要高并发的计算能力。以扬州8P平台案例为例,在进行分子模拟时,需要同时处理大量的计算任务,对算力的并行处理能力要求较高。

3.1.2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领域的实时工业仿真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持,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模拟和优化。苏州昆山深时平台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很好地满足了企业对实时工业仿真的算力需求。

3.1.3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中的多式联运动态优化需要对大量的物流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以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镇江惠龙易通平台在智慧物流领域的应用,展现了算力在物流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3.2协同模式分类

3.2.1垂直整合型

垂直整合型协同模式是指在单一行业内实现全链条的算力覆盖。如联影医疗AI枢纽,从医学影像的采集、处理到诊断,实现了全流程的算力支持和协同。

3.2.2水平共享型

水平共享型协同模式是指构建跨行业的通用算力池,为不同行业提供算力服务。南京江北新区超算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水平共享型算力平台,能够满足多个行业的算力需求。

3.3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

具体指标

计算方法

经济性

单位算力成本下降率

(基准成本-实际成本)/基准成本×100%

时效性

任务处理周期缩短比例

(原处理周期-现处理周期)/原处理周期×100%

绿色性

PUE值

数据中心总能耗/IT设备能耗

碳减排量

根据能耗变化和碳排放因子计算

第四章长三角协同生态实证研究

4.1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长三角92022-2025年算力平台运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算资源配置效率,该模型能够有效评估决策单元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相对有效性。

4.2协同效能分析

4.2.1成功案例

4.2.1.1苏州-南京光量子算力联合调度

通过苏州和南京两地光量子算力的联合调度,实现了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效能提升了42%。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指标

联合调度前

联合调度后

提升比例

算力利用率(%)

65

92

42%

任务处理速度(次/秒)

1200

1704

42%

4.2.1.2扬州生物医药平台与“金陵・女娲”大模型对接

扬州生物医药平台与金陵・女娲大模型对接后,在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研发周期缩短了30%。相关数据如下表:

指标

对接前

对接后

缩短比例

药物研发周期(月)

20

14

30%

候选药物成功率(%)

15

20

33.3%

4.2.2瓶颈问题

4.2.2.1跨市结算机制不完善

以徐州为例,由于跨市结算机制不完善,导致其算力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仅65%的算力被调用。不同城市之间算力结算的障碍,严重影响了长三角区域算力资源的协同调度和优化配置。

4.2.2.2行业数据壁垒

在医疗领域,医疗影像数据的共享率不足20%,行业数据壁垒的存在,使得算力平台无法充分利用医疗数据资源,影响了医疗行业与算力平台的协同效果。

4.3关键影响因素

4.3.1政策驱动

通过对算力券补贴效应的量化分析发现,政策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对算力平台的接入率,但随着补贴力度的增加,边际效益呈现递减规律。

4.3.2技术适配度

不同行业对FPGA/GPU等计算芯片的偏好存在差异,技术适配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算力平台与行业应用场景的协同效果。例如,在人工智能领域,GPU因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而得到广泛应用;而在一些特定的计算场景中,FPGA则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效率。

第五章协同生态优化路径

5.1政策层面

5.1.1建立区域性算力交易市场

参考江苏水运算力走廊的经验,建立区域性的算力交易市场,规范算力交易流程和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算力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通过算力交易市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购买算力服务,算力运营商也能够更好地实现算力资源的价值。

5.1.2完善跨行业数据确权与流通机制

明确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建立跨行业的数据确权与流通机制,打破行业数据壁垒,促进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通过完善的数据流通机制,算力平台可以获取更多的行业数据,为行业应用提供更精准的算力支持。

5.2技术层面

5.2.1开发轻量化跨平台调度中间件

开发轻量化的跨平台调度中间件,实现不同算力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调度。该中间件能够屏蔽不同算力平台的技术差异,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算力调度接口,提高算力资源的整合效率和调度灵活性。

5.2.2构建行业知识图谱

构建行业知识图谱,增强算力与场景的匹配精度。通过对行业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建立算力需求与行业应用场景之间的关联模型,使算力平台能够更准确地理解行业需求,为行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算力服务。

5.3商业模式创新

5.3.1算力银行

引入算力银行的概念,建立算力存储积分制。企业可以将闲置的算力存入算力银行,获得相应的积分,当企业需要算力时,可以用积分兑换算力服务。这种模式能够提高算力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5.3.2共享收益模式

探索共享收益模式,如药企按研发成果反哺算力建设。在生物医药等行业,企业利用算力平台进行药物研发,当研发取得成功并获得收益后,按一定比例反哺算力平台的建设和运营。这种模式能够激励算力平台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区域公共算力平台与行业应用场景协同生态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公共算力平台的发展需要从单纯的资源供给转向生态赋能,构建完善的协同生态体系,以提升算力资源的整体效能。

· 行业协同度与综合效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行业协同度每提升10%,综合效能平均增长18.7%

6.2未来方向

6.2.1量子-经典混合算力生态构建

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需要构建量子-经典混合算力生态,实现量子计算与经典计算的优势互补,为更复杂的计算任务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

6.2.2基于6G的算力-网络深度融合

6G技术的发展将为算力与网络的深度融合提供新的机遇。未来需要研究基于6G的算力-网络融合架构,实现算力资源的按需分配和网络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算力服务。

参考文献

1. 《长三角数字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

2. 《江苏省算力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3. Leeetal.(2023).算力经济学.

4. Zhang(2024).产业协同效应测度.

5. 腾讯云.《智算中心白皮书》

6. IDC.《中国算力指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金友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25898-149216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