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钱学森引领的成才之路
2022-6-30 10:07
阅读:2169

 

202251220518120.jpg

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1958级学生。作为首届毕业生,我几乎亲历了中国科大创办初期对近代力学系第一届学生培养教育的全过程,经历了系主任钱学森先生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

 

坚持理工结合 培养创新能力

 

中国科大是一所研究型大学,重点培养科学研究人才。当年,它是为培养“两弹一星”和尖端科技人才、填补我国科技空白以及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而创建的,重点任务是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强的科技创新人才,所以在教学计划和实践中需要强调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这是大胆、明智的创新之举。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所谓理工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也是有一定条件和针对性的。对于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即使都是理工科院校,也不可千篇一律地要求。因为国家建设也需要培养以具备工程技术才能为主要特征的工程技术人才,也需要培养理论素养高的理论研究人才等等。所以,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有不同的侧重与模式。

钱学森先生曾多次表示认可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主要赞赏其创新精神和创新氛围。因为国情不同,办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有很大差别。所以,中国科大的办学固然与国外办学的经验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当时国内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要为国家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钱学森先生是深入领会并严格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他提出的要发展“两弹一星”和航空航天技术,培养尖端科学技术人才,都是紧密结合国家实际需求的,而不是直接照搬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经验。

钱学森先生不仅重视课堂教学,科学、周密、详尽地制定具有前瞻性的教学计划,同时也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通过指导学生课外科研实践活动,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与学风,使学生具备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在方法上,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提要求,指示研究与研制路径,而是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搞。我们几乎是在做“平地起高楼”的事:没有研究方案就自己讨论确定;没有参考资料就自己查找;没有资金买很多书,就自己刻蜡版油印学习和阅读资料;没有设备就自己到市场上去采购、组装、测试,真是难极了!

当搞到一定程度、取得初步成果后,钱学森先生会适时地加以必要的指导。他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很高,曾半开玩笑地对我们说:“你们的路子走对了,简直是发了科学洋财!”他曾多次指导我们的科研工作,有时在车间,有时在系办公室,有一次在全校第一次科学研究工作报告会及其分组讨论会上;有口头指导,也有对我们所提问题的书面答复。

钱学森先生注意对我们科研方向的把握。当我们对小火箭的研制相对成熟,单级火箭可以打到5000公尺、双级火箭可以打到7000公尺的时候,下一步该怎么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有些同学出于热情和自信,力主搞射程为75 公里的高空探测火箭。钱学森先生对此不赞成。他指出,那要动用国家的力量,而且我们还有繁重的课业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他建议我们从实际出发,把现有研究成果应用到国民经济建设上,并很具体地提出,我们可与当年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的人工控制天气研究室以及中国气象局合作,以小火箭作为运载工具,把降雨催化剂(碘化银)打到具备一定降雨条件的云中炸开散播,用以人工降雨或增雨,或者用来消除冰雹。

1960 年夏,即将进入大学三年级的我们驻扎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的山地和自己搭建的帐篷中,连续开展了两个月的人工降雨试验,取得了相当好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与地球物理所的老师合作,还向甘肃兰州附近的马啣山派遣了一支小分队,用小火箭做人工消除冰雹的试验。这项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正是在钱学森先生的正确指导和支持下,我们的科研活动取得了具有科学价值且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有所贡献的科研成果。随后,意大利等国气象部门以及苏联科学院也与我们进行学术交流,寻求合作。苏联科学院通过中科院正规渠道,向我们索要了样机。我们郑重地向他们赠送了一支单级火箭和一组双级火箭样机。

钱学森先生坚定的支持和不懈的指导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加以重视、研究和发扬光大。

 

亲临教学一线 全流程指导

 

钱学森先生对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首届学生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招生、制定教学计划、师资选聘、授课、指导学生科研实践活动,一直到毕业论文环节,他都非常关注,不断地给学生指明方向。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开始前,钱学森先生还专门面向毕业班学生作报告,教导学生如何做毕业论文。

这个报告本来是要给近代力学系1958 级同学作的,但其他系的学生也想听。因会场容量有限,记得近代力学系应届毕业生全部参加,其他系同学派代表参加。钱学森先生的研究生阶段是学空气动力学的,他还以他当年做毕业论文的经历和体验举例说明应如何做毕业论文。他说,做毕业论文不可好高骛远,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严格、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精神。

对于如何组织毕业论文答辩,钱学森先生也亲临一线,认真指导。1963 年12 月21 日,钱学森先生组织试点性的论文答辩,请近代力学系二专业(高温固体力学专业)做不同类型论文的3名学生分别报告自己的毕业论文和相关工作。钱学森先生做质辩人,其他论文导师包括黄茂光教授等观摩或旁听,之后把论文答辩的经验和要求推广到各个论文答辩组。

 

重视管理科学 践行跨学科研究

 

从上世纪80 年代起,国家开始重视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中科院不仅设有6个科学学部,还特别设立了管理科学组。钱三强、卢嘉锡等这些科学界的前辈都是中国建立和发展现代管理科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钱学森先生非常重视管理科学,他是系统论和系统工程的领军科学家,也是控制论方面的杰出科学家。他在美国被软禁期间完成的、后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发行的世界名著《工程控制论》,连他在加州理工学院时的老师冯• 卡门都为之骄傲。

当时中科院成立了管理学院。建院初期,管理学院缺乏干部,尤其是师资。管理学院的领导经中科院同意,到中国科大说服部分老师,希望他们关心和支持我国管理学科的建设,调到管理学院从事管理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这期间也找到了我。鉴于我对高速空气动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经做到相当程度,所以不想改行。管理学院的领导就举出钱学森先生的例子说,钱学森先生是高速空气动力学和航空航天方面的杰出科学家,但他同时也注重并致力于管理科学研究,您为什么不可以向您的老师学习呢?这句话确实打动了我。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做到了高速空气动力学和管理科学这两大不同学科间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我受益于钱学森先生的教导;在管理科学方面,也受到钱学森先生的影响、鼓舞和引领。

钱学森先生是公认的战略科学家,他的战略思想与实践不仅体现在对“两弹一星”和航天工程与科学技术远见卓识的规划、领导和研究工作中,也体现在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与身体力行上。

钱学森先生极其重视教育,重视办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他在育人方面的突出成就与建树,成为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表率和榜样。作为一位爱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办学和人才培养方略,与他的科学成就同样极具价值。

 

        本文发表于《科学新闻》2022年4月刊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24657-134524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