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hc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shch

博文

宇宙膨胀的阴影下面(9):初次尝试

已有 1918 次阅读 2022-6-1 15: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宇宙膨胀的阴影下面(9):初次尝试

我退休前虽早已知道宇宙大爆炸,但对其具体情况却是不甚了了,在心目中总以为它是关于宇宙的权威理论,又有广义相对论作为理论基础,一定是高精尖的,深奥无比,在工作繁忙之时就不敢为此耗费大量时间了,待退休后才有暇通过网络对其了解。这一了解却令我大跌眼镜,原来它的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多理论性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叙述,但这些叙述都没有讲到什么科学道理,即使涉及到广义相对论,也不过是泛泛而谈,并没有说到给予了哪些在理论上的支持。即使有时提到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方程的膨胀解,但也没有与大爆炸具体有什么关系。有了这样的印象就开始对大爆炸的说法就有些格格不入,难以苟同了。虽然我当时对宇宙膨胀的概念的认识还没有今天这么明确,但在心目中已有从另外的途径来解释星系的谱线红移现象的想法了。

有一次正好在学习量子力学的有关知识,知道有一个普朗克公式,它被写为:ε=hv,其中ε为光子的能量,h为普朗克常数,v为频率。而又有光的波长:λ=c/v, 这里c为光的传播速度。于是我就想到,如果星系发出的光子,经过了距离d后其能量变小了,就会导致其频率变低,也就是波长变长了。这很可能就会导致谱线发生红移。假设光子能量随距离d变化的衰减因子为γ,就可以写出光子到达时的能量为E =E0-γd,其中E0为光子的初始能量。后来又想到:只要距离d足够大,就能使光子的能量在传播的过程中消耗殆尽,并将这个距离称为可观测距离D,只要知道D的大小就可以得到γ值了我用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最远星系的距离作为D的偏小数值代入计算,得到γ的偏大值为74.69 km/(s·Mpc)。这才发现它与哈勃常数十分接近,但略微偏大,应该说两者是完全符合的。于是就以为找到了谱线红移的一个可能解释。但我将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在几次碰壁以后,我通过一位大学同学,辗转通过邮件请教了国家天文台宇宙学专家邹振隆先生,这才得知类似的想法在1929年已由预言了中子星和暗物质的大师弗里茨·兹威基(Zwicky)提出过,并非什么新鲜思路。而且该想法已经被认为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具体以后再谈,这里不必赘述)而未被接受。在了解有关情况后,我才知道宇宙学研究并非阿狗阿猫都能染指的,它需要厚重的数理学养、广阔的科学视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以我如此平庸的学识、迟钝的思维能力根本不可能企求在此领域有点滴成果,于是也就准备全身以退了。在以后的数年里就偃旗息鼓,不再涉足宇宙学研究了。现在将此和盘托出,只能是博人一笑了。谁知以后还会欲罢不能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21991-1341144.html

上一篇:宇宙膨胀的阴影下面(8):科学就应该实事求是
下一篇:宇宙膨胀的阴影下面(10):两个认识误区
收藏 IP: 101.93.3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2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