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菲尔兹奖的局限性
武汉理工大学:刘永红
菲尔兹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菲尔兹奖越来越受中国人的重视,由于数学对我国科技的影响与日俱增、以及我国的年轻数学家取得的成果与菲尔兹奖获奖情况相适应。在这样的气候下,人们希望菲尔兹奖的桂冠早日戴在中国自己培养出的年轻数学家的头上。
尽管菲尔兹奖和诺贝尔奖都是国际大奖,但它们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如,诺贝尔奖不涵盖数学,这意味着诺贝尔奖存在评价范围局限。这里,我们不妨对菲尔兹奖的局限性稍作解析。
1. 学科及研究方向的局限性。菲尔兹奖反映的只是数学的一部分,而不是数学的全部。因此,它将漏掉许多当代第一流的年轻数学家,进一步说,它还不能概括一位杰出数学家一辈子的成就。
2. 对新兴数学认知的局限性。例如,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他是匈牙利犹太裔美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他是第一流数学家,1930年起,证明平均遍历定理开拓了遍历理论的新领域;1933年,运用紧致群解决了希尔伯特第五问题。他完全有资格获菲尔兹奖,却没能获奖。
3. 对国籍的局限性。存在对国籍的偏爱,例如,原苏联无疑是数学大国、甚至德国无疑是数学强国,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然而,他们第一流数学家的工作根本没有受到评定菲尔兹奖的重视。有趣的是,恐怕菲尔兹在天堂无不叹息,“苦心孤诣育英才,望其成龙展翅来。岂料铁杵难成针,空余恨意在心怀。"
更有趣的是,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获奖之后,就不怎么写论文了,并且以前发表的论文的引用频率有下降趋势,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菲尔兹奖的魔咒”。但,我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好比一个人翻过陡峭的山峰,也许这种探险人生只有一次。这主要是人的精力有限,再就是机遇的问题。总之,经历过的人与没经历过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心情。所以说,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发言权!这与获没获奖无关,正如冯·诺依曼的纯数学黄金期长达10年之久,成果累累。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科学机制如何与国际接轨,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不在话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永红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9678-148080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