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菲奖细来多态度
武汉理工大学:刘永红
十月即将过去,诺奖的故事,使我余情未了。叹,叹,叹!
今天,我将借诺奖之风,我将扬菲奖之帆。
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图片来源于网络
诺奖是诺贝尔奖(Nobel Prize)的简称,菲奖是菲尔兹奖(Fields Medal)的简称。前者的简称已成为流行词,但后者却没到达这个地步。因为,前者我国有诺奖情结,例如,在科学网的“专题”栏目上,就有“Nobel情结”专题,图1如红色箭头所指。
图1. 科学网专题:Nobel情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实际上,在数学领域中,也有一项可与诺奖相当的最高奖,那就是菲奖,它是依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见图2)要求设立的国际性数学奖项,于1936年首次颁发,因诺奖未设置数学奖,故该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虽然大家对诺奖各抒己见,但毕竟,在获奖者一览表中有中国人,而菲奖我国期待0的突破。
图2 加拿大数学家约翰·查尔斯·菲尔兹(John Charles Fields) 图片来源于网络
1880年,菲尔兹17岁进入多伦多大学读数学专业,24岁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6岁当上美国阿勒格尼大学教授。但他不满足现状,渴望国际交流,开阔眼界。
因为,十八世纪,世界数学的中心在欧洲。
因此,北美的数学家差不多都要到欧洲学习或工作一段时间。菲尔兹有这样的需求是自然的,1892年,他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和德国,与许多著名数学家密切交流,游学巴黎和柏林长达10年之久。
菲尔兹的数学兴趣集中在代数函数方面,作为一个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并不突出,但他擅长组织与管理,他就是一个数学活动家、数学教育家。例如,为了北美的数学尽快地赶上欧洲,他主持筹备欧洲之外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大会,就在多伦多召开,促进了北美数学水平的成长;他被公认是加拿大推进研究生教育的第一人,在当时能意识到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的确不简单。
当然,现代人们都懂得这个道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最重要的是,菲尔兹倡议一项国际性的数学奖,该基金来源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结余经费和他本人的遗产。毫无疑问,菲尔兹奖成了数学家窥视现代数学风貌的最佳“窗口”,极大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菲奖评委会是由国际数学联盟(简称IMU)执行委员会挑选,一般由国际数学联合会主席担任评委会主席,主持评定。评委会每次挑选2至4名有卓越贡献的数学家,菲奖只在每四年召开一次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简称ICM)上颁发。获奖者必须在该年元旦前未满40岁,每人能获得1.5万加拿大元奖金和金质奖章一枚。
举例来说,法国数学家塞尔(Jean-Pierre Serre)(见图3)保持着得奖时的最低年龄记录:27岁,他是1954年的菲奖得主,以表彰他“提出了一般纤维空间概念和同伦的局部化方法,得到了同伦论的一些重要结果。”与塞尔共同获奖一位是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Kunihiko Kodaira)(见图4),以表彰他“推广了黎曼-罗赫定理,证明了狭义凯勒流形是代数流形,证明了小平邦彦消灭定理。”他得奖时的年龄是39岁。
在获奖大会上,著名数学家外尔(Hermann Weyl)在介绍他们的工作时说:“数学界为你们二位所作的工作感到骄傲。它表明数学这棵长满节瘤的老树仍然充满着汁液和生机。” 外尔鼓励他们说:“愿你们像过去一样继续努力!”
令人敬佩,他们获奖之后,不仅数学研究成果累累,原创性强,而且热衷于写作,语言表达力强。
我想说,他们获奖的前前后后,更能从菲奖得到无比的力量。
塞尔在著名法国数学家嘉当(EIie Joseph Cartan)指导下开展微分几何研究,他在5年时间里(1949-1954)作出了菲奖级的成果,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菲奖的风向标因塞尔而发生改变。可是,获菲奖之后他的工作却转向代数几何及复解析几何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六十年代中期,他又转向数论领域,我的手上就有他的书“A Course Arithmetic”被译成中文《数论教程》(1984)。(图5)
图5 《数论教程》 图片来源于刘永红手机拍照
小平邦彦1949年9月来到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外尔看好他着急他,外尔说,你都35岁了,在优越环境中还不抓紧时间工作。大师的指点就像醍醐灌顶,使他在4年时间一路开挂,所向披靡。他1967年回到日本,余生用来做数学普及、写中学和大学教程,为了培养下一代。
我作为一名国际数学期刊编委,我给出态度——
无穷风流!还看今朝!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