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拖延并非简单的懒惰表现,其可能导致项目延期、团队沟通成本增加,甚至引发员工个人的焦虑情绪与职业发展困境。长期以来,学界对拖延行为的研究多聚焦于“学术场景”,针对职场环境的系统性探讨相对零散:既有研究或仅关注单一因素或局限于特定行业样本,未能全面梳理职场拖延的核心诱因,也难以形成跨文化、跨群体的普适结论。
来自罗马尼亚Alexandru Ioan Cuza University of Iasi团队作者Dr Iraida Musteață和Dr Andrei Corneliu Holman近期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的一项系统综述研究,整合了2000-2023年全球范围内的职场拖延相关实证成果,通过近3万参与者的数据,首次将职场拖延的影响因素系统划分为“员工相关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为理解与应对职场拖延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
该研究严格遵循PRISMA,确保研究过程的规范性与结论的可靠性,具体设计如下:
1. 文献检索与筛选
研究团队以“workplace procrastination not academic”和“employee procrastination”为关键词,在Google Scholar、Science Direct、Taylor & Francis三大数据库检索2000-2023年发表的文献,初步获取2855条记录。随后通过三重筛选:
(1) 初筛:剔除重复文献 (68条)、非英文/罗马尼亚文文献 (7条) 及标题与摘要不匹配的记录;
(2) 复筛:排除非组织场景研究 (如针对学生群体的拖延)、未明确以“员工”为参与者的文献;
(3) 终筛:核验全文是否包含“拖延测量工具”“实证数据”“同行评审”三大核心要素,最终纳入33项实证研究。

图1. PRISMA流程图。作者最初筛选出29项研究纳入最终报告,这些研究共报告了31项实证研究,其中有两篇文章各自包含了两项研究。在进行了多次文献追溯检索后,研究者又发现了两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因此,最终纳入报告的论文总数增加到了31篇,共报告了33项实证研究。
2. 样本与测量工具
纳入研究的总样本量达29662人,年龄范围19-73岁,性别分布均衡 (男性50.51%,其中1项研究未报告性别),覆盖教育、信息技术、医疗、金融、旅游、建筑、公共管理等多个行业,兼顾全职与兼职员工,样本代表性较强。
研究中涉及的职场拖延测量工具共10种,包括曼氏拖延量表、莱氏拖延量表、成人拖延清单、塔克曼拖延量表、回避反应量表、积极拖延量表、非理性拖延量表、纯粹拖延量表、工作拖延量表以及因社交媒体使用而导致的工作拖延量表。
二、研究结果
员工相关因素
1. 人口统计学特征:结论存在文化差异
年龄:多数样本 (德国、中国、以色列、罗马尼亚、土耳其和印度) 显示年轻员工拖延倾向更强,可能与年轻群体工作规划能力尚未成熟、任务熟悉度不足有关;但菲律宾样本呈现相反结论,发现年长员工拖延率更高,推测与当地职场中老年员工压力感知较低、工作节奏较缓相关。
婚姻状况与任职时长:部分研究 (菲律宾) 指出单身员工拖延率高于已婚员工,可能因单身群体缺乏家庭责任约束;兼职员工、入职时间较短的员工,拖延倾向也更明显,前者与工作归属感较弱相关,后者则受限于对工作流程的熟悉度。
性别与收入:性别对拖延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会调节收入与拖延的关系。美国样本显示,男性群体中收入越低,拖延越严重的关联更强,女性群体则无明显关联。
2. 人格特质:尽责性与神经质的关键影响
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分析显示:
尽责性:即责任心、条理性、目标导向的特质,与职场拖延呈显著负相关,且这一结论在不同测量工具、不同文化样本中均一致;仅在如故意延迟以激发效率的主动拖延场景中,尽责性的影响不显著 (美国样本)。
神经质:情绪不稳定、易焦虑抑郁的个体,拖延倾向更强,这类员工常因对任务难度的负面预期而选择逃避 (土耳其、克罗地亚样本)。
3. 情绪与认知:负面状态与消极认知的驱动
情绪状态:工作无聊、焦虑、情绪耗竭与拖延呈正相关,荷兰、土耳其样本均发现工作无聊感越强,员工越易通过拖延逃避任务;反之,工作活力感强、情商高的员工,拖延率更低,因这类群体更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且善于调节负面情绪 (德国、澳大利亚样本)。
认知模式:外控型人格的员工,拖延倾向显著高于内控型人格 (伊朗样本);时间观方面,现在宿命论、过去积极导向的个体更易拖延,而未来导向的个体拖延率更低 (印度样本)。
4. 工作态度:动机与价值感知的影响
内在动机不足、工作满意度低、对组织认同感弱的员工,拖延率更高;
感知过度胜任的员工,也易因任务缺乏挑战性而拖延,这一结论在中、美样本中均得到验证。
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通过影响员工的工作体验与行为空间,间接诱发或抑制拖延行为,核心因素包括工作特征、工作量、领导风格与工作场景。
1. 工作特征:自主性与复杂性的双重影响
自主性低与官僚化:任务流程僵化、员工缺乏决策自主权,或组织存在过多冗余流程,会显著提升拖延率 (中国、美国样本),因员工易因流程繁琐、意义感缺失推迟任务。
任务挑战性失衡:过于简单的重复任务易引发无聊感,进而导致拖延;过于复杂且缺乏指导的任务,则会因员工恐惧失败而诱发拖延。
2. 工作量:过载与无序的负面影响
角色过载与拖延呈正相关,员工常因感知无法完成而选择逃避 (中国样本);
任务优先级不明确,也会导致员工不知从何下手,进而拖延。
3. 领导风格:激励与放任的鲜明对比
积极领导风格,如变革型领导、包容型领导、家长式领导能显著降低拖延率:变革型领导通过愿景激励提升员工动机,包容型领导通过开放沟通减少员工焦虑,家长式领导通过工作 + 生活双重关怀增强员工归属感 (土耳其、印度样本);
消极领导风格,如放任型领导、例外管理型领导则会提升拖延率:放任型领导疏于管理、仅在问题发生后介入,例外管理型领导仅关注错误、缺乏正向反馈,两类风格均易让员工产生拖延无后果的认知 (印度样本)。
4. 工作场景:办公环境的调节作用
办公室员工的拖延行为,受个人拖延倾向的影响显著大于非办公室员工,推测因办公室场景中分心因素更多,且任务可延迟性更高;而非办公室场景的任务多为即时性需求,拖延空间较小 (以色列样本)。
三、应对职场拖延的方向
该研究通过系统梳理,明确了职场拖延是个体特质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导致。对实践而言:
| 员工 | 组织 |
| 识别自身拖延的核心诱因,针对性调整——如通过任务拆解降低复杂任务的压力,通过设定短期目标强化未来导向时间观 | 优化工作设计、培育积极领导风格、关注员工情绪状态,从环境层面减少拖延诱因。 |
职场拖延并非不可改变的个人缺陷,而是可通过个体调整与组织支持缓解的行为模式。理解其影响因素,是科学应对拖延、提升工作效率的第一步。
下次再拖的时候,别光自责,先问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我不想动?”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3390/socsci14060380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socsci
Social Sciences 期刊介绍
主编:Emeritus Prof. Nigel Parton, 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 UK
期刊下设12个栏目,涵盖社会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政治科学、人类学、犯罪学、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历史及国际关系等。
2024 Impact Factor: 1.7
2024 CiteScore: 3.1
Time to First Decision: 34.5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4.6 Days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51005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