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
Social Sciences:意大利的生育之困
2025-11-10 17:35
阅读:1541

意大利的低生育率问题已非短期波动,而是演变为深刻的结构性挑战。2023年,该国新生儿数量仅37.9万,创下1933年以来的最低纪录;总和生育率降至1.2,不仅低于欧盟1.46的平均水平,更在欧洲主要国家中排名靠后。与此同时,女性平均生育年龄推迟至32.5岁,较20年前延后2年。这一现象背后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近期发表于Social Sciences 的一项研究,来自意大利的研究团队Dr. Emiliana Mangone、Dr. Giuseppe Masullo、Dr Francesca Cubeddu 和Dr. Miriam Matteo以意大利南部地区为研究场域,通过混合研究方法探究年轻群体与孕期女性的生育意愿及需求,揭示了低生育率背后个体选择与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为理解这一议题提供了具象化视角。这一现象背后,既有经济压力、福利政策不足的客观制约,也包含年轻群体对父母角色认知转变的深层文化因素。

    

研究背景

1. 生育率长期低迷且持续恶化

意大利生育率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便呈下行趋势,仅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出现短暂回升;2020年后,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生育率进一步“断崖式下跌”。2022年,意大利总和生育率 (1.24) 低于西班牙 (1.16)、马耳他 (1.08) 之外的多数欧盟国家,与法国 (1.79)、罗马尼亚 (1.71) 等生育率较高的国家形成鲜明对比,人口结构失衡风险日益凸显。

2.png

图1.2002年至2023年意大利的生育率。

2. 个体认知转变与现实条件的矛盾

过往研究多聚焦经济压力、福利缺失对生育意愿的影响,却忽视了代际观念的变迁:千禧一代及更年轻群体对父母角色的认知已脱离传统框架,生育不再被视为成年的必然义务,而是与个人职业发展、情感需求、自我实现深度绑定的主动选择。这种观念转变与意大利职场对育儿群体的包容不足、育儿服务短缺等现实条件形成矛盾,进一步抑制生育意愿。

3. 显著的地域差异

意大利北部经济发达、公共服务相对完善,生育率略高于南部;而南部地区因经济活力不足、人口流失严重,年轻群体就业机会有限,生育意愿更低。基于此,研究特意选取南部6个典型地区 (Basilicata, Campania, Calabria, Molise, Puglia, and Sicily) 作为研究范围,以更精准捕捉生育意愿低迷的核心诱因。

      

3.png

图2.2013年至2023年按地区划分的生育率。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为全面呈现意大利南部群体的生育认知与需求,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的混合研究方法,分两个阶段开展,确保数据的丰富性与可信度:

        

1. 第一阶段 (2022年):焦点小组访谈

研究在意大利南部6个地区各组建1个焦点小组,每组6-8人,年龄集中于25-31岁,兼顾性别平衡。访谈以2016年意大利卫生部生育日宣传活动图像为视觉刺激材料 (见图3),引导参与者围绕生育认知、政策感知展开讨论。

2.png

图3.意大利生育日 (2016年9月22日)。以下是六幅图片标题的顺时针翻译:“行动起来!别等鹳鸟来了”、“美貌不会衰老,生育会”、“年轻父母,发挥创造力的正确方法”、“宪法保护自觉且负责任的生育”、“为未来准备摇篮”,以及最后的“生育是共同利益”。

                   

选择该宣传材料的原因在于,其作为意大利少数全国性生育宣传活动,2016年推出时便引发广泛争议,能有效激发参与者的真实情绪与观点表达。访谈全程在线上进行,为保护隐私,参与者仅以“男性1”“女性2”等匿名标识区分,访谈录音在转录完成后立即删除,避免信息泄露。

         

2. 第二阶段 (2024年):问卷调查

2024年,研究团队在Umberto I Hospital开展问卷调查,对象为159位孕期女性,包括前往医院进行诊断、产检或参加孕产课程的女性,涵盖不同年龄、家庭结构与教育背景:超过26%的受访者年龄超35岁,56.6%为首次怀孕,80%以上拥有中学至大学学历,基本反映意大利南部孕期女性的普遍特征。

问卷设计涵盖6个核心维度:社会人口学与家庭基础信息、孕期女性当前处境、社会支持与生育关联、未来生育意愿、福利政策感知、文化取向与观念认知

为确保问卷有效性,研究先邀请家庭心理学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评估,再通过小规模试调查优化问题表述与逻辑,最终形成正式调研工具。

      

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无论是未生育的年轻群体,还是即将成为母亲的孕期女性,其生育相关决策均受经济条件、个人认知、政策支持三重因素影响,呈现出“意愿与现实脱节的普遍困境:

      

1. 年轻群体的生育顾虑:以自我实现为前提,对政策缺乏信任

(1) 对官方生育宣传的反感与抵触

针对生育日宣传图像,参与者普遍表达反感,认为存在道德绑架倾向。一位26岁普利亚男性指出:“这类宣传将生育简化为‘任务’,用‘生育有保质期’施压,忽视了我们这代人对生活节奏与自我价值的追求,更像是一种不尊重的催促。”女性对女性=生育载体的潜在暗示更为敏感,一位28岁卡拉布里亚女性表示:“宣传中几乎只强调女性的生育责任,却不提职场支持、育儿帮助,完全无视我们面临的实际困难。”

部分宣传内容还引发参与者反驳,如针对“年轻父母更具创造力”的表述,一位26岁坎帕尼亚女性直言:“我身边的年轻父母多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缺乏稳定工作的群体,依赖政府补贴生活,难以谈得上‘创造力’;对我而言,先完成学业、找到能实现自我的工作,才是考虑生育的基础。”

       

(2) 个人实现优先于生育

所有参与者均将稳定工作视为生育的必要条件,但相比物质条件,避免自我牺牲的诉求更为强烈。一位30岁坎帕尼亚男性表示:“我不畏惧经济压力,真正担心的是为生育放弃职业追求,未来将不满转移给孩子;只有实现个人价值,才能以积极状态承担父母责任。”

女性对“事业中断”的担忧更为突出,一位28岁莫利塞女性提到:“2011-2016年,意大利有11.5万新妈妈因家庭责任被迫离职;当前职场对育儿女性的包容度未明显提升,我需要先在职业上站稳脚跟,而非生育后被迫退回家庭。”

         

(3) 对政府福利政策的不信任感

参与者普遍对政府生育支持政策缺乏信心,认为现有措施临时化、且力度不足。有人指出:“政府发放的补贴多为短期一次性资金,而养孩子是长期过程,这点补贴难以覆盖实际需求;相比之下,法国的育儿服务、德国的父母假才是真正的保障,意大利缺乏类似长期支持。”

      

2. 孕期女性的实际需求

(1) 困境应对优先依赖亲友,公共服务参与度低

问卷显示,74.8%的孕期女性在遇到困难时优先向父母求助,需求涵盖育儿协助、经验分享甚至经济支持;69.8%会依赖伴侣,但选择“寻求社会服务”的比例极低。一位受访者表示:“社区育儿服务数量少、质量不稳定,实际帮助有限,不如亲友支持直接可靠。”

对公共服务的评价呈现分化:对托儿所、医院等“刚需服务”满意度较高,但对心理咨询、第三方公益组织的认知度低——46.5%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第三方协会的服务内容”,反映出公共服务宣传与触达的不足。

       

(2) 政策需求聚焦实际问题解决

当被问及最需要的生育支持措施时,56%的受访者给“增加育儿服务与家长支持网络”打满分 (10分),54.1%给“就业保障与工作灵活性”打满分,56%给“产假与陪产假保护”打满分。受访者普遍认为,相比一次性经济补贴,“解决育儿与工作平衡”“完善基础服务”更具实际意义。

一位孕期女性在问卷中补充:“我不需要短期生育补贴,更需要‘生育后可重返岗位’的职场保障、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以及社区附近便捷的托儿所——这些措施才能真正缓解生育后的生活压力。”

        

(3) 对现有政策的认知度与满意度双低

针对2024年意大利政府推出的生育支持政策,近半数受访者表示“未听说过”,部分已知晓政策的受访者也认为“实用性不足”。例如,针对“首套房贷款保障”,有受访者指出:“年轻群体多面临就业不稳定问题,连贷款资格都难以满足,政策未触及核心需求。”

       

研究启示

意大利的低生育率困境,本质是个体生育意愿与社会支持能力不匹配的结果。研究表明,生育决策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个人价值实现、文化观念转变、公共服务完善的系统性议题。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仅靠发放补贴难以有效提升生育意愿,需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完善育儿公共服务,扩大托儿所覆盖、加强心理咨询与育儿指导;

二是保障育儿群体职场权益,推动弹性工作制、严禁孕期与产后就业歧视;

三是尊重年轻群体的认知转变,避免“道德施压”式宣传,以包容态度认可多元生育选择。

对社会层面而言,需打破生育仅为女性责任的传统观念,推动男性更多参与育儿,缓解女性生育-职场双重压力。唯有个体需求、文化观念与政策支持形成合力,才能为生育意愿的提升创造良性环境——这一启示,不仅适用于意大利,也为面临相似挑战的国家提供了参考。

        

原文出自 Social Sciences 期刊:https://www.mdpi.com/2076-0760/14/3/151#

        

Social Sciences 期刊介绍

主编:Emeritus Prof. Nigel Parton, 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 UK

期刊下设12个栏目,涵盖社会学、社会政策、社会工作、政治科学、人类学、犯罪学、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历史及国际关系等。

2024 Impact Factor:1.7

2024 CiteScore:3.1 

Time to First Decision:34.5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4.6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509693.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