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
Land 运河遗产旅游利用模式:来自京杭大运河 (北京段) 的经验与启示
2025-10-17 16:42
阅读:914

文章导读

运河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承载着历史、文化与科学价值,但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始终是一大挑战。旅游因能赋予运河遗产新活力、带动经济发展并传承文化,成为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然而,运河空间尺度庞大,不同河段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差异显著,亟需针对性的旅游利用模式指导实践。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张书颖副研究员及北京印刷学院的余文婷副教授在Land 期刊发表文章,该研究以实现运河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协同效益为核心目标,构建了“社区集中型”与“廊道拓展型”两种运河遗产旅游利用模式,通过实证对比与理论分析,探究模式特征、差异机制及优化路径,为运河遗产活化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研究材料与方法

研究以实现运河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协同效益为核心目标,选取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老城片区 (什刹海及周边区域,总面积2.55 km2) 与通州片区 (国家5A级景区核心区,含西海子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河道长12.8 km,总面积16.78 km2),分别作为"社区集中型”与“廊道拓展型”模式的典型案例 (图1)。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过文献梳理与政府公告获取运河基础信息;2020年8月至2023年10月开展实地调研,对39名利益相关者 (老城片区26人、通州片区13人,含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代表、居民及游客) 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旅游发展历程与各方态度;借助Bigemap平台获取地理数据,并基于图形-背景关系理论,从道路交通、建筑群体、绿地三个维度解析运河旅游空间形态,最终系统对比两种模式的特征与差异机制。

2.png

图1.研究区域。

            

研究结果与讨论

结论一:社区集中型与廊道拓展型在发展进程、遗产/旅游资源、空间组织等方面呈现不同特征

在发展进程方面,旧城段位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其功能经历了从元朝漕运枢纽、明清休闲胜地到现代文旅融合区的置换与维系,需统筹平衡居民生活保障、历史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三者关系;通州段则在水运功能衰退、生态问题凸显的背景下,依托城市副中心建设与运河文化带规划,实现了从排污河道向生态休闲旅游空间的转型。

遗产与旅游资源方面,旧城段以名人故居、宗教寺庙为主 (占比50%),多建于明清时期,空间上集中于中东部 (71.74%) 及运河北侧 (43.48%),承载城市连续历史文化记忆;通州段以运河遗址、城市公园为主 (66.67%),50%建于21世纪后,集中于运河西侧 (75%) 及南侧 (66.67%),依托生态空间打造多样化旅游产品。

空间组织方面,旧城段以什刹海为核心,呈规整围合形态,建筑密度高、多低层历史建筑,道路密集但窄巷疏散压力大,绿地稀缺;通州片区遵循“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呈“水-景区-道路-建筑组群”布局,建筑分散且多为公共服务设施,道路沿河道线性分布,绿地广阔且连续,形成带状活动空间。

        

结论二:社区集中型与廊道拓展型路径模式差异反映了二者本质内涵的差异,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两类模式本质内涵不同:社区集中型以社区休闲生活体验为基础构建历史叙事,旅游与社区空间重叠;廊道拓展型以生态时尚需求为导向形成旅游凝视,串联景点构成多核结构。其驱动因素包括区位 (老城核心区vs通州副中心)、经济 (老城商业繁荣vs通州旅游投资拉动)、文化 (历史文脉保护)、生态 (通州环境治理) 及偶然因素 (通州借奥运、副中心建设契机发展),且沿线区域持续自我调整。运河遗产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图2),运河沿线地区应因地制宜地进行自我改造,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不同发展模式的选择是相互印证的。

1.png

图2.运河遗产旅游差异形成过程与机制。

         

研究总结

本研究通过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实证分析,明确”社区集中型”与“廊道拓展型”两种运河遗产旅游利用模式的特征与差异机制,为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清晰路径。为实现运河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宏观层面上要统筹规划,构建跨区域合作模式;中观层面因地制宜划分区域,差异化制定策略;微观层面以游客为中心,丰富产品与服务。同时针对两类模式给出具体建议,社区集中型需保护真实性、平衡商业结构,廊道拓展型需强化资源节点、完善功能体系,最终为运河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协同发展提供可行方案。

        

原文出自 Land 期刊:https://www.mdpi.com/2073-445X/13/6/860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land

         

Land 期刊介绍

主编:Christine Fürst, University of Halle, Germany

期刊创刊于2012年,期刊涵盖土地系统科学、地表景观、土壤和水、城乡发展、土地与气候相互作用、水-能源-土地-食物纽带关系 (WELF)、生物多样性研究和健康关系、土地建模和数据处理、生态系统服务以及多功能性等研究,并致力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现已被 Scopus、SSCI、AGRICOLA、AGRIS、GeoRef、RePEc 等多个关键数据库收录,5-Year Impact Factor: 3.4 (2024)。

2024 Impact Factor:3.2

2024 CiteScore:5.9

Time to First Decision:16.9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3 Days

尾图1.jpg

尾图2.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506344.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