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
Veterinary Sciences: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教授——潘士锋
2025-9-18 10:50
阅读:480

本期人物专访,Veterinary Sciences 荣幸邀请到了扬州大学兽医学院潘士锋教授。潘教授分享了目前团队的研究方向以及最新研究进展,并就兽医学未来热门的研究领域和开放获取出版的发展提出了看法。

           

受访人简介

潘士锋 教授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潘士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博士后,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营养基因组学和生长生物学实验室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福利与健康养殖分会常务理事,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理事及青年学者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畜牧兽医学会基础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专家,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苏州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专家库专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高级会员,美国动物科学学会 (ASAS) 会员。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项目 (国家级引智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交叉学科项目、横向等课题近10项,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学基金A类资助等10项,参加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近5年来,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潘教授的研究方向涵盖动物营养基因组学、动物生长发育生物学、分子育种与生殖调控等领域,尤其致力于猪、家禽等重要经济动物的生长性能、繁殖能力与抗逆性状的遗传基础及其调控机制。潘教授的研究团队结合高通量组学技术和动物模型,旨在揭示动物生长、繁殖等性状的分子基础,关注基因表达调控与营养互作的机制,推动精准动物营养和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服务于农业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访谈内容

Q

能否介绍一下您目前的研究方向及最新研究进展?

A

目前,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动物营养基因组学、分子育种与生殖调控、动物生长发育生物学等领域,主要聚焦于猪、家禽等重要经济动物的生长性能、繁殖能力和抗逆性状的遗传基础。通过高通量组学技术、分子标记筛选和动物模型,我们深入探索了关键调控因子及其信号通路。近期,我们团队在猪瘦肉率调控基因的表观遗传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筛选出多个候选基因并验证了它们在生长性能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我们还在开展动物营养与基因表达的互作机制研究,力求为精准动物营养提供理论支持,推动精准育种技术的发展。

           

Q

您的研究遇到了哪些挑战?您是如何克服的?

A

科研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准确识别出复杂生物系统中的核心调控因子,尤其是在组学数据高度复杂、多层次的情况下,数据处理和生物信息分析的压力很大。为此,我与信息学、生物统计等交叉学科的团队进行了深度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法来辅助数据挖掘。此外,我们还注重团队内部科研思维和技术能力的提升,建立了系统的科研流程,从实验设计到数据分析、结果验证都有明确的分工与标准流程。这一系列措施帮助我们逐步克服了研究中的难题。

           

Q

您认为未来几年兽医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是什么?

A

未来几年,我认为兽医学的研究将集中在动物疾病防控的分子机制与精准干预、动物福利与绿色养殖动物福利与绿色养殖技术和微生物组与动物健康的互作机制这三个领域中。动物疾病防控的分子机制与精准干预中在病毒性、细菌性疾病的免疫调控机制方面,结合疫苗开发与基因编辑技术,会极大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同时,随着政策和公众需求的双重推动,低应激、高效率的绿色养殖模式将成为热点。另外,肠道微生态的调控将为提高动物生产性能和抗病力提供新的策略,所以我认为绿色养殖技术和微生物组与动物健康的互作机制也是未来兽医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这些课题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强调精准、高效、可持续发展,符合现代畜牧业转型的总体方向。

           

Q

您对开放获取出版的当前趋势和发展有何看法?

A

开放获取出版的快速发展是一种积极且不可逆的趋势,有助于科研成果更快速、广泛地传播,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者非常有利。同时,它也提升了研究工作的透明度与可重复性。我个人支持高质量的开放获取出版,并认为审稿机制的完善和学术诚信建设将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未来,应在提升出版质量与降低作者发表成本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Q

您如何看待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如何平衡两者?

A

我一直认为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前沿性和深度;另一方面,教学也能反哺科研,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不断激发新的研究灵感。

我注重构建“科研-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尤其在研究生培养中,强调科学思维训练与动手能力并重。通过团队合作与项目驱动,学生能在真实的科研环境中锻炼成长。

           

Q

您在国际交流方面有哪些经验?对青年学者有什么建议?

A

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访学一年的经历极大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更加注重跨学科、跨文化的科研合作。国际交流不仅是科研能力的提升,也是科研格局的塑造过程。我建议青年学者勇于走出去,参与国际会议、访学交流,了解学科的全球发展趋势,同时注重英语表达能力和国际合作意识的培养。

           

Q

您如何培养和激励学生参与科研?

A

我鼓励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参与课题,设立“小课题+大项目”制度,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科研任务和成果展示平台。同时,注重科研精神的培养,引导他们保持好奇心、耐心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我认为信任和激励同样重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尝试,及时给予正面反馈与引导,从而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和责任感。

           

Q

您所主持的 Veterinary Sciences 期刊特刊目前已发表15篇论文。您如何评价担任特刊客座编辑的整体体验?

A

担任特刊的客座编辑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经历。我很高兴能够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作者和审稿人合作,共同推动高质量研究论文的发表。Veterinary Sciences 编辑团队在整个过程中提供了及时、专业且高效的支持,使稿件的处理和沟通都十分顺畅。看到特刊最终收录了15篇涵盖不同研究方向的优质论文,并获得学界的积极反馈,我感到非常欣慰。这不仅体现了该领域的活跃研究现状,也进一步巩固了期刊在相关主题上的学术影响力。

           

Veterinary Sciences 期刊介绍:https://www.mdpi.com/journal/vetsci

主编:Patrick Butaye, Ghent University, Belgium;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发表与兽医科学领域相关的原创研究文章、评论、通讯和简短说明,主题包括动物疾病、紊乱和损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2024 Impact Factor: 2.3

2024 CiteScore: 3.5

Time to First Decision: 21.1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2.7 Days

1.jpg

2.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502492.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