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实践会对水果作物的品质产生显著影响,包括果实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口感、风味和营养价值。表观基因组学、基因组学、脂质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等多组学分析能够揭示调控风味、质地和营养成分的代谢网络。将这些组学技术与先进的栽培实践相结合,已成为改善水果品质的一种变革性策略。这种方法可以揭示水果品质性状的分子基础,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不同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影响水果品质。反过来,这类基于科学的信息能够优化生产系统,并进一步改善水果的品质性状。
随着组学在水果作物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研究人员对生产实践如何影响水果品质的理解也将不断深化。相应地,更多先进的栽培实践将被用于品质改良。由于水果作物的种植种类繁多,且其生产实践各不相同,因此还有许多有待探索的地方。本特刊将重点关注组学与栽培技术的整合,从而能够在不同条件下对品质性状进行预测建模。通过将实验室发现与农艺实践相结合,这种整合框架有望加速开发具有抗逆性的高品质水果品种,为通过果树栽培改善水果品质铺平道路。
Plants 期刊特邀福建农林大学邱栋梁教授、山西农业大学程春振副教授和佛罗里达大学陈建军教授,共同创建特刊“Quality Improvement of Fruit Trees: Integrating Omics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果树品质提升:组学与栽培技术的整合)”。本特刊重点聚焦果树品质改良的前沿研究,涵盖 (但不限于) 以下主题:
果树组学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
栽培技术与方法的创新
影响水果品质性状的遗传和环境因素
投稿截止日期:2026年5月31日
客座编辑介绍
邱栋梁 教授
博士生导师,留学荷兰、美国、意大利。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863项目 (副组长) 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51篇;主编《Acta Horticulturae》863卷、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园艺产品质量学》等著作5部。主持授权专利3项。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科技进步奖) 5项,3个品种获福建省审定、认定;荣获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第九届福建省青年科技奖。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果树及设施园艺的品种选育、逆境生理及品质调控技术研究工作。
程春振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南大学果树学专业博士、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研究。已发表学术期刊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余篇。获授权专利10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擅长园艺植物遗传转化、植物抗逆育种、植物-病原菌互作研究。
陈建军 教授
198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园林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赴美留学,1991年获得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植物育种和遗传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食品与农业科学学院环境园艺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发表SCI论文240篇,专著章节20章,学术会议论文32篇,科普推广文章67篇,谷歌学术统计陈建军教授的文章被引用次数达到14,350次。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植物遗传育种、体细胞遗传学、植物生理生化、植物修复和侵染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特刊详情页:https://www.mdpi.com/si/240504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plants
Plants 期刊介绍
主编:Dilantha Fernando, University of Manitoba, Canada
期刊内容主要涉植物科学领域的研究,目前已被SCIE、Scopus等数据库收录。
2024 Impact Factor:4.1
2024 CiteScore:7.6
Time to First Decision:17.7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6 Days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9571.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