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MDPI第二届物理与数学学科峰会圆满落幕。作为大会的重要环节,高峰论坛由叶朝辉院士主持,孙昌璞院士、段文晖院士、张继平院士作为嘉宾出席,邹冰松院士、赵鸿教授、蔡庆宇教授、吴飙教授等学者参与交流。论坛围绕“量子与人工智能”的概念界定、融合路径、理论瓶颈及未来方向展开深入讨论。
主要讨论内容
1. 量子与AI结合的路径
段文晖院士指出,量子涵盖计算、材料、力学等多个领域,尤其在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上,具有潜在的革命性意义。但实现时间仍不确定。孙昌璞院士强调,不应神秘化量子研究,应在“AI for Science”和“Science for AI”两个方向上持续探索,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建立在坚实的数学与物理基础上。张继平院士则提醒,人工智能若缺乏数学根基,未来可能面临长期隐忧。
2. AI与科学的双向赋能
段文晖院士介绍了利用AI进行材料研究的实践,体现了“AI for Science”的价值。孙昌璞院士则指出,人工智能虽在围棋、自动推理等领域展现突破,但仍需加强“Science for AI”的探索。同时,未来需要建立量化标准来保障AI的可靠性。赵鸿教授进一步指出,“Science for AI”可能存在与传统不同的模式,类似“三体问题”最终以认识其混动运动属性而放弃获得一般的解析解,人工智能机理的解决或许也是以理解、刻画、利用其不确定性这一固有属性,而不是追求传统的确定性表达模式。
3. AI的发展瓶颈
孙昌璞院士认为,人工智能的“黑箱”机制是当前发展的重大瓶颈,其涌现行为难以解释。赵鸿教授补充指出,大模型生成结果常常是“可控的假象”,未来必须优化筛选机制并建立可靠性评价体系。
4. 量子计算的潜力与局限
段文晖院士认为,一旦量子计算机实现,将为人工智能带来算力层面的突破。然而,孙昌璞院士提醒,目前量子计算仍有大量功能未能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快速突破相比存在差距。
5. AI能否超越人类智慧
孙昌璞院士指出,人工智能在特定功能上可以超越人类,但“强人工智能”的定义尚不明确。叶朝辉院士总结,未来发展方向应是“人机结合”,通过协同来规避风险。
6. 量子效应与人类智能关联
邹冰松院士提出,人脑的智能、直觉的准确率可能与量子效应相关,值得进一步探讨。孙昌璞院士则强调,在宏观尺度下量子效应可忽略,不能直接与人类认知相联系。蔡庆宇教授猜想人类智能的“非决定性”可能源自量子力学,但仍需跨学科验证。吴飙教授基于对量子围棋的研究指出,智能只能是经典的:智能必然涉及反馈,在量子力学中无法实现有效的反馈,测量会导致波包塌缩,无法了解系统的整体状态。
查看更多精彩瞬间
核心共识
推动“AI for Science”与“Science for AI”的双向互动。
人工智能应被定位为高效工具,而非人类智慧的替代。
当前瓶颈集中在量子计算可行性、人工智能的理论体系与可靠性问题。
人机协同是量子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建议与展望
跨学科合作:加强物理、数学与计算机学科的深度融合。
标准建设:尽快建立人工智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量化评价体系,特别关注医疗、军事等关键领域。
前沿探索:支持在“Physics for AI”方向开展原创研究,鼓励国际合作,推动学术交流。
期待下一届峰会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相关议题,深化交流与合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933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