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领航·专访”聚焦各领域专业学者,探讨前沿热点话题,并为青年学者提供科研建议,推动学术研究的传承与发展。
本期人物专访,Universe 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汪景琇院士展开对话。
汪景琇院士是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RAA,《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 创刊主编,曾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中担任期刊联合主编,在学术期刊出版和运营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在两个多小时的谈话中,汪院士与MDPI就学术出版社经营、学术期刊创立和运营、Universe 和 RAA 期刊的发展史进行了交流。汪院士对MDPI的期刊集群的快速优质发展表示肯定,对 Universe 的办刊理念和编辑部成员们的思路及效率表示了赞赏,并期待与MDPI再次接触。
学者简介
汪景琇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汪景琇,1944年生,辽宁抚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太阳物理学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从事太阳活动和太阳磁场研究。基于我国太阳磁场望远镜向量磁场观测,最早对太阳活动区磁场复杂性和非势性给出定量描述,提出在太阳活动中存在两阶段磁重联的思想,为我国太阳物理学研究作出积极贡献。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获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访谈 · Part 1
办期刊:
为天文工作者搭建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
与汪景琇的对话始于 RAA 期刊。谈起自己着手创办并为之工作二十多年的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RAA,《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汪景琇生动的讲述,带我们回到了那个满载学术理想与火花的时代。
“国台的这本英文期刊在2001年就有了,原本叫做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ChJAA,《中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报》)。当时作为主编召开编委会,讨论期刊国际化的问题,大家伙儿都觉得期刊名称限定在‘Chinese’可能有点太‘窄’了,不利于吸引国外投稿,因此讨论更名。同时,国外作者也建议,为了他们投稿方便,最好不限于这是一本中国期刊。新名字得要既大方又能体现期刊特色,我们为此商量了很久,最终在一位英国女学者的建议下,更名为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让人一眼就能捕捉到期刊的定位,一本发表天文和天体物理领域高水平成果的研究型期刊。”
汪景琇办期刊的初心,始于为天文工作者搭建一个“中国人拥有的”、“开放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也因此,他在创刊之初就为 RAA 定下了“Non-profit (非营利)”的调子。
“我始终认为,学术期刊存在的意义在于给科学家们一个‘以文会友’、‘观点碰撞’的平台,任何形式的收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论文的阅读和传播,且科学家的论文是个人或团队的劳动成果,期刊从出版行为中获利似乎有点说不过去。天文又是个很特殊的学科,经费大都依靠国家项目,实验方向的经费大都用来支付设备建设和员工成本,理论方向的经费总额则更少,因此天文科研工作者更需要免费发文的支持。”
不过,汪景琇立即谦虚地表示:“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一定对。我们国家天文台有政府拨款,编辑都是台里的研究人员,能够负担一本期刊的所有成本。而商业出版社拥有庞大的期刊团队,支出远比 RAA 多得多,收费也是应该的。做期刊本就不止一条路,如今也在鼓励中国的期刊能不依赖拨款,做到自负盈亏,未来可能你们的办法才是主流。”
RAA 编辑部主任温亚媛副研究员补充道,RAA 近些年开始收取文章处理费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APC),不过会以优秀论文奖的形式返还给作者。期刊采取延时开放获取 (Delayed Open Access Journals) 模式,文章发表12个月之后自动开放获取。
访谈 · Part 2
谋发展:
吸收国际办刊经验,探索中国特色模式
汪景琇曾作为专家,受邀参与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评审和方案的讨论。他提出,中国办科技期刊的痛点,在于没有一个龙头的国产期刊集群平台,各个学校和出版社“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使中国期刊无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体量和发出强大的声音。在学术期刊商业化和集群化运作上,中国应当多与外国出版社交流,学习美国、英国、瑞士、荷兰等传统学术出版强国的宝贵经验,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办刊道路。
在听取了MDPI对公司历史、期刊发展和配套业务的总体介绍后,汪景琇评价道:
“MDPI出版社成立不到30年,却在十多个主要学科都有自己的期刊,且期刊总体量接近500,这是很了不得的商业成就,你们做得很好。”
“你们的企业员工数量很庞大,在全球设立办公室并招聘当地人员,这是很好的做法。给每个期刊都设立与体量配套的编辑部团队,这是MDPI的亮点,保证了期刊的高效出版和对编委、作者、审稿人的快速响应。稿件处理系统、会议平台、在线数据库等出版衍生产品,让期刊的业务更立体和多维,集团化运营的优势在MDPI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中国需要学习宝贵经验。”
访谈 · Part 3
评价 Universe 期刊:发展稳,团队强
创刊于2015年的 Universe 最新影响因子为2.6,位列JCR Q2区,由意大利天体物理学家Lorenzo Iorio教授担任创刊主编并任职至今。期刊拥有400余名来自世界各国的顶尖学者组成的编委团队,包括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 (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 教授,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罗杰·彭罗斯 (Roger Penrose)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宁波大学校长蔡荣根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等。
Universe 致力于推动从近地空间到宇宙学尺度的基础与应用物理学研究,涵盖理论突破、实验创新与观测技术的发展。期刊共下设包括引力、场论、高能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太阳与恒星物理学等11个栏目,核心栏目聘请了国内外高水平学者担任主编,引领栏目的发展和建设。
期刊出版人和责任编辑为汪景琇详细介绍了期刊的办刊理念、收稿方向、编委团队建设、同行评审流程以及国内外参会和拜访等市场工作的情况。
汪景琇高度评价了 Universe 编辑部团队的工作效率、编委团队的凝聚力、同行评审的严谨以及期刊稿件和特刊的质量。
“与国内期刊依靠专家编委团队不同,Universe 编辑部在邀稿上做了很多努力,同时兼顾了期刊的市场运营,积极在国际和中国的物理、天文学会议上宣传期刊,同时与编委和领域作者们面对面交流。这很好,既提升了期刊的知名度,也拉近了编辑部和学者们的距离,是很值得国内编辑部借鉴的工作方式。”
2025年,恰逢 Universe 期刊创刊十周年之际,编辑部诚挚邀请汪景琇参与到系列庆祝活动中,并再次感谢他与期刊和MDPI团队对于学术出版话题的深度交流和分享。
Universe 期刊介绍 (https://www.mdpi.com/journal/universe)
主编:Lorenzo Iorio, Ministero dell'Istruzione e del Merito, Viale Unità di Italia, Italy
期刊发表范围涵盖宇宙学、引力、场论、量子力学基础、核物理与粒子物理、天体物理与天文学以及空间科学等研究领域。自2015年创刊以来,被SCIE、Scopus、ADS等多个权威数据库收录。
2024 Impact Factor: 2.6
2024 CiteScore: 5.2
Time to First Decision: 22.6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 3.4 Days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8104.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