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
惯用手能反映性格?关于左撇子的5项预印本研究解读 | 预印生活快线(二) 精选
2025-8-13 17:20
阅读:2809

每年的8月13日是“国际左撇子日”,这是属于全球约10%左撇子群体的纪念日。惯用左手还是右手这一看似日常的特征,实际上与大脑结构、行为模式,甚至人格特质均存在一定关联。值此之际,本文基于预印本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关于“利手性”(即惯用手)的五项重要研究发现。

        

欢迎浏览Preprints.org官网了解更多有关平台和预印本的信息:

https://www.preprints.org/?mtm_campaign=sciencenet-post

          

本文首发于“PreprintsOrg 预印本”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C7KjW0SYrnYZfhL77CVtXA

            

01 动植物也分左右撇子!

利手性现象并非人类专属,它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界。例如,雌猫通常惯用"右手",雄猫则多为"左撇子";大多数蟾蜍习惯使用"右手";鹦鹉也会偏好使用特定爪子抓取物品。植物同样呈现"左右撇子"特征,如锦葵的左旋叶片数量是右旋的4.6倍,而大麦的右旋叶片可达左旋的17.5倍。攀援植物的茎蔓旋转方向(如牵牛花为右旋)甚至具有不可人为逆转的固有特性[2]。

         

1.png

图1:(A) 植物回旋生长运动方向示意图;(B) 豌豆植物卷须缠绕运动方向示意图[3]

                 

对于这些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的利手性现象,相关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其共性与差异:尽管动物和植物的结构差异显著,但均表现出方向性运动模式的相似性,如右利手优势。在动物中,手性与神经系统功能相关;而植物虽无神经系统,其卷须旋转、叶片排列等行为也显示出偏好性(如92%攀缘植物为右旋),这一现象可能与适应环境有关。研究提出采用三维运动学方法量化植物运动特征(如速度、轨迹调整),借鉴动物研究范式,为跨物种比较提供新思路。其亮点在于突破传统神经中心视角,将手性研究拓展至植物界,不仅丰富了手性的理论内涵,也为理解生命行为的多样性提供了新视角[3]。

点击查看预印本原文及后续发表于Biology期刊的同行评审版本:

https://www.preprints.org/manuscript/202405.0244/v1?mtm_campaign=wechat_post_lifecol  

      

02 左右撇子是天生注定的吗?

一个人是右撇子还是左撇子受到遗传因素的显著影响,如果父母都是左撇子,子女有一半的概率也是 左撇子[4]。但基因并非决定惯用手的唯一因素。

      

2.png

图2:个体从出生至60周龄偏侧性偏好发展的标准化图示(SHOP: 新生儿仰卧位头部朝向偏好; RDBM: 角色分工型双手操作)[5]

                   

一项研究通过长期追踪婴儿动作(如头部朝向偏好、抓取玩具、双手协作)发现,利手并非天生固定或完全由基因决定,而是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般连续发展而来:始于新生儿头部朝向偏好(右向为主),引发视觉和手部动作的早期不对称性,逐步强化为稳定的用手习惯,最终影响大脑的偏侧化(即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分化)组织。这一机制解释了为何人群中右利手占多数,但左利手群体始终稳定存在。

这个研究提供了一个动态、发展性的视角,挑战了“基因直接决定大脑分工”的传统观点,强调早期经验(如头部姿势如何影响双手使用机会)在塑造大脑结构中的关键作用,还揭示了惯用手发展与高级能力(如语言)之间的潜在联系,为理解大脑功能分化开辟了新的思路[5]。

点击查看预印本原文及后续发表于Symmetry期刊的同行评审版本:

https://www.preprints.org/manuscript/202105.0126/v1?mtm_campaign=wechat_post_lifecol  

       

03 左右撇子是一成不变的吗?

对大多数人而言,惯用左手或右手似乎是终身不变的特性,但用手偏好实际上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特征。

研究发现,年龄因素对于偏侧化有影响,在某些神经疾病患者群体中,手部操作性和手部精细性这两个因素与发病年龄病程显著相关,这意味着早发病长期病程可能导致惯用手的改变。例如,免疫介导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铅笔使用得分显著低于非免疫介导性脑疾病患者,表现出更明显的左手使用倾向。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并未发现免疫介导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左利手比例显著增加。这说明虽然用手偏好会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可能更多体现在具体动作的偏好程度上,而非整体的用手偏好分类[6]。

总之,人类的用手偏好是一个具有可塑性的动态特征。这种认识为理解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和个体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

点击查看预印本原文及后续发表于Brain Sciences期刊的同行评审版本:

https://www.preprints.org/manuscript/202402.1461/v1?mtm_campaign=wechat_post_lifecol

         

04 左撇子在人机交互中更有优势?

尽管约90%的人习惯使用右手,但需要明确的是,左撇子和右撇子在一般认知能力上并无显著差异[4],两者各有独特的优势。

最新研究揭示了左撇子在安全敏感场景中的特殊优势:在预设的安全场景中,左撇子受试者展现出卓越的操作与目标捕捉能力,且该优势不受个体因素影响。即便考虑手掌移动角度和手臂伸展方向等参数的影响,左撇子的综合表现始终优于右撇子,证实其具有更强的事故预防与控制能力,可使系统更接近本质安全。针对特定岗位(如火车司机)的测试表明,左撇子司机在制动响应时间(提前83.6毫秒)和紧急制动错误率(降低7.7‰)方面均显著优于右撇子司机,间接验证了其在事故防控中的独特优势。研究证实了利手性可成为人机交互安全的新影响因素,其作为评估标准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得到验证,由此在利手性与安全之间建立了理论桥梁[7]。

点击查看预印本原文:

https://www.preprints.org/manuscript/202507.1258/v1?mtm_campaign=wechat_post_lifecol

       

05 惯用手真的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吗?

利手性是大脑左右半球功能分化的一种体现,而大五人格模型长期以来被批评 “缺乏与生理机制或大脑神经过程的关联”。为了回应这一质疑,有研究通过验证惯用手与人格特质的关联,来探索人格模型与大脑半球偏侧化的潜在联系。

            

3.png

图3:大五人格特质的5个维度

              

这项研究把利手性当作反映大脑半球偏侧化的指标,将其与大五人格模型的特质关联,提出了五个关于左撇子与人格特质的假设。研究分析了近两万人的公开数据(其中右撇子占 88.8%、左撇子占 8.79%、双手通用者占 2.4%)。结果显示,左撇子和右撇子在神经质、责任心、外向性这三个特质上没有明显差异;而开放性和宜人性的显著差异,并不存在于左撇子和右撇子之间,而是出现在双手通用者与另外两个群体之间。研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双手通用者的大脑半球间互动更频繁,这种更强的跨半球协作促进了创造性思维(提升开放性),同时赋予他们更高的社会智力(即个体在人际情境中正确理解社会信息,恰当管理情绪,采取有效的社会行为的能力);而较低的宜人性与更强的社会智力结合,使他们更具竞争性[8]。

点击查看预印本原文:

https://www.preprints.org/manuscript/202312.2139/v1?mtm_campaign=wechat_post_lifecol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左撇子的研究发现,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作为全球第五大预印本服务平台,Preprints.org不仅自身支持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发布与推广,还与MDPI期刊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平台投稿的作者可以借助Friendly Journals服务,精准匹配到与文章主题相契合的期刊,并通过转投功能实现快速便捷的期刊投稿 (Preprints.org-to-Journals)。

本文参考的预印本中,便有3篇通过同行评审并正式发表于MDPI期刊。点击链接,了解更多期刊详情:BiologyBrain SciencesSymmetry

         

参考文献:

[1] 科技日报. 左撇子更有创造力?百年研究数据说“不”. Available online: https://edu.cnr.cn/list/20250708/t20250708_527250578.shtml(accessed on 11 August 2025)

[2] 光明数字报. 植物也有“左右撇子”. Available online: https://epaper.gmw.cn/wzb/html/2014-07/26/nw.D110000wzb_20140726_6-03.htm(accessed on 11 August 2025)

[3] Guerra, S.; Castiello, U.; Bonato, B.; Dadda, M. Handedness in Animals and Plants. Biology 2024, 13, 502. https://doi.org/10.3390/biology13070502

[4] 科普中国. 左撇子更聪明?真相是…… Available online: https://mp.weixin.qq.com/s/B5XibH-Zl7OA6SXrKFCH1Q(accessed on 11 August 2025)

[5] Michel, G.F. Handedness Development: A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emispheric Specialization and Interhemispheric Coordination. Symmetry 2021, 13, 992. https://doi.org/10.3390/sym13060992

[6] Giovagnoli, A.R.; Parisi, A. Fifty Years of Handedness Research: A Neur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 Update. Brain Sci. 2024, 14, 418. https://doi.org/10.3390/brainsci14050418

[7] Dong, S.; Dong, S. Handedness and Handling Safety: Explor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Handedness in Emergency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reprints 2025, 2025071258. https://doi.org/10.20944/preprints202507.1258.v1

[8] Rocha, P. Brain Laterality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ssessing Handedness as a Proxy for Innate Neur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s. Preprints 2023, 2023122139. https://doi.org/10.20944/preprints202312.2139.v1

尾图.jpg

尾图1.jpg

尾图2.jpg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754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