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系统加速向低碳化、清洁化和可持续方向转型的背景下,二氧化碳 (CO2)、天然气与氢气 (H2) 等气体的地质封存与工程利用成为能源与环境交叉领域的关键研究前沿。这一过程涉及多种气体在复杂地下介质中的注入、迁移、滞留及长期稳定性控制机制,其本质是跨越孔隙-岩心-储层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动态系统行为。封存过程中的注采扰动会引发应力场、渗流场、温度场与化学场的协同演化,进而影响储层完整性与气体封存安全性。
随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CCUS)、地下天然气储存 (UGS) 及地质氢储存 (GHS) 等技术的广泛部署,对封存场址条件、储层评价、井筒-储层耦合响应及长期监测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地应力演化、界面反应、封存完整性与泄漏风险控制等方面,亟需融合地质工程、多场模拟、传感监测与数据驱动优化等多学科技术,构建系统化、智能化的评估与管理体系。
当前,气体地质封存技术已成为支撑碳中和目标、保障能源安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核心路径之一。深入探索其基础科学问题与工程实践瓶颈,对于推动能源地学、储能工程与环境保护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Eng 邀请了成都理工大学王璐副教授和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高鑫远博士共同创建特刊“Geological Storage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Gases (气体地质封存与工程应用)”。本特刊旨在展示不同气体储集技术在地质封存机理、储层表征、井筒−储层耦合、多物理场建模及现场规模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科学与工程进展。欢迎针对气体注入、运移、封存、监测及长期存储安全性等挑战与机遇的研究成果,以及提升封存效率与经济可行性的创新策略。尤其鼓励涉及储气系统中的地质力学、化学反应及数字化技术等交叉主题的原创研究、综述与案例研究。特刊感兴趣的主题包括: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天然气与氢气的地下储存;
枯竭储层与盐穴中的地质储氢技术;
孔隙尺度、岩心尺度及储层尺度的气体运移机制;
储气系统中的地质力学与地球化学耦合作用;
多物理场及跨领域建模方法;
井筒完整性、泄漏风险评估与防控;
监测、测量与验证技术;
储层评价与选址方法;
提高气体采收率与循环注气技术;
储气系统的数字化、人工智能与数据驱动优化;
气体地质封存的环境、经济与政策维度。
投稿截止日期:2026年8月31日
客座编辑
王璐 副教授
成都理工大学
研究方向:CO2利用与封存;油气藏复杂渗流机理;多孔介质流动;分子动力学模拟;非常规资源开发;油气储层评价。
高鑫远 博士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研究方向:CO2提高油气采收率;H2/CO2地质封存;能源系统多尺度全流程建模。
了解本特刊详情:https://www.mdpi.com/journal/eng/special_issues/B5881IF842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eng
Eng 期刊介绍
主编:Antonio Gil Bravo, Universidad Pública de Navarra, Spain
期刊的研究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化学与材料工程、能源工程、机械与汽车工程、工业与制造工程、土木与结构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海洋与环境工程、计算与数学工程等。Eng 期刊被ESCI (Web of Science)、Scopus、Ei Compendex、DOAJ、CNKI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2024 Impact Factor:2.4 *
2024 CiteScore:3.2 **
Time to First Decision:19.7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9 Days
*JCR Q2 at “ENGINEERING, MULTIDISCIPLINARY” **CiteScore Q2 at “Engineering (miscellaneous)”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740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