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MDPI作者说栏目特邀 Entropy 期刊原文作者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李聪端副教授与大家分享文章写作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领略其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思考与见解。
PART.1
学者风采
李聪端 副教授
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青年新星、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IEEE高级会员、中国物联网专技委委员、深圳市导通一体化重点实验室车路协同研究室主任、IEEE信息论学会广州分会秘书。 近年来主要从事通信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基础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包括第一/通信作者顶级SCI期刊20余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十余项。近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1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深圳市科技创新重点基金1项、深圳市科技创新面上项目2项、国防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国家及省级重点实验室基金3项、谷歌公司等企业横向委托研发项目多项。
研究方向
网络编码、信息论、社交网络、无线通信、车联网、信息安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
PART.2
研究解码
可见光通信技术依托LED光源高频率的亮灭属性来同时实现照明与通信功能。但可见光信号易受路径损耗、噪声干扰及非视距传输限制,导致误码率升高、通信距离受限。本研究聚焦于提升可见光中继通信系统的传输可靠性与传输效率,针对可见光传输信号,研究极化码和物理层网络编码的联合设计方案,在信道编码与网络编码两方面同步构思、协同优化,有效突破可见光中继通信的性能瓶颈。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原始情况,所提方案在相同误码率下可产生显著的编码增益,同时将吞吐量提升至传统中继方案的2倍,计算复杂度和设备成本降低50%。研究成果对于绿色环保通信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PART.3
对话实录
请问您是如何确定本篇论文选题的?在此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困难?
在确定本篇论文的选题时,我们发现当前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日益紧张,难以满足用户高速的数据传输需求,而可见光通信 (VLC) 技术凭借频率资源丰富、高速可靠、安全环保等优势受到业界的重视关注。但可见光信号受限于信道衰减、多径干扰及中继效率低的问题,严重影响可见光通信的质效性。极化码作为唯一被证明“容量可达”的编码,在5G标准中广泛应用,但其在可见光通信的研究中尚处早期,尤其在中继场景下的潜力未被充分挖掘,另外物理层网络编码可有效减少传输时隙,提高中继效率,与极化码在VLC中的协同设计存在空白。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选题是一个从需求分析到技术可行性验证的过程,关键在于发现现有技术的不足并找到跨领域的创新结合点。尽管过程中面临信道建模、算法融合、计算资源等困难挑战,但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验证逐一攻克,最终实现可见光中继通信中既提升可靠性又倍增吞吐量的效果。这一经历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往往需要“站在巨人肩膀上跳探戈”——既要继承经典理论,又需敢于突破传统框架。
请问确定选题后,您是如何搜集资料的?有什么推荐的方法吗?
资料收集在课题启动阶段具有奠基作用,一般可以采用Web of Science、IEEE Xplore、CNKI、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检索核心资料,同时注意使用布尔逻辑组合关键词或者数据库中的“高级检索”功能提高检索效率。
建议通过已有文献的“Cited by”功能,进行正向追踪,查找后续研究进展;也可以通过参考文献列表,进行反向追踪,挖掘早期关键研究。研究初期可聚焦10-20篇高相关文献精读,然后再逐步扩展,避免信息过载、“消化不足”。同时注意优先研学近5年的文献,当然理论类的相关内容可追溯经典文献。
请问您有什么好的论文写作习惯,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写作论文可以首先搭建“结构框架”,先建立起论文的“骨架”,再逐渐丰富“血肉”。可以用思维导图工具 (例如XMind) 绘制出三级目录,明确每个章节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标注需要补充的实验数据或理论依据。
框架搭建完成后,建议采用“三稿迭代法”:一稿专注论文内容完整度,二稿侧重数据的可视化展示与公式标题的规范性,三稿进行语言润色。
同时,写作过程中建议采用“双屏对照法”:主屏撰写内容,副屏显示相关参考文献,确保理论依据的即时核对。最后定稿阶段,建议反向检查图表序号、公式编号、参考文献引用是否完整闭环、正确规范。
请问您是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的?有什么时间管理方法可以跟大家分享吗?
我认为平衡科研与生活的核心策略是设定明确边界,物理隔离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将科研任务严格限定在实验室或办公室里完成,离开工作场景后切换为生活模式,可以去参加团队运动,例如羽毛球、篮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通过社交缓解孤独和烦恼,同时也可以培养与科研“无关”的技能 (例如摄影、乐器),激活自己大脑的不同区域,避免思维长时间紧张和僵化。
时间管理确实很重要,可以采用“反向计划”的时间管理方法,以论文撰写为例,从论文的DDL倒推,以论文截稿日为出发点,拆解为“完成初稿→实验补充→论文润色”阶段,同时每阶段至少预留20%的缓冲时间以应对意外情况,可以保证论文撰写有条不紊的稳步推进。
请问您是如何选择本篇论文的投稿平台的?
遴选投稿平台时,我们一般会综合考虑学科匹配度、期刊影响力、审稿时效性三个维度。MDPI作为享誉全球的学术出版机构,其470余个期刊构建起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物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矩阵。尤为重要的是,该平台全面推行开放获取模式,确保学术成果无障碍交流,这对于提升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至关重要。同时,MDPI快速高效的审稿周期和结构化投稿系统,让我们最终选择其作为论文的发表渠道。投稿后,编辑、审稿人、责任编辑提出中肯的建议也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了文章质量。本次投稿很顺畅,我们未来也愿意向同事和同行推荐这一平台。
原文出自 Entropy 期刊:https://www.mdpi.com/3095408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entropy
Entropy 期刊介绍
主编:Kevin H. Knuth, University at Albany, USA
期刊主要发表熵和信息论的相关文章,涉及学科领域有:热力学、统计力学、信息论、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及宇宙学、量子信息和复杂体系等。
2024 Impact Factor:2.0
2024 CiteScore:5.2
Time to First Decision:21.8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6 Day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14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