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碳循环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气候变化条件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必然引发水碳循环的改变,从而影响森林的碳源/汇和蒸散过程。因此,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水碳循环进行全面评价对于了解森林的水碳收支至关重要。然而,目前这一领域仍然存在许多挑战。例如,在森林中,需要进一步探索植物和土壤碳循环及其驱动因素,特别是评估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此外,不同区域植被和土壤异质性较大,如何加强单一样点的水、碳循环及其耦合过程研究,并将其扩展到区域乃至全球尺度,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基于此,Forests 特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的张蓓蓓副研究员、刘富庭副研究员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的王剑副教授,合作创建特刊“Water and Carbon Cycles and Their Coupling in Forest (森林水碳循环及其耦合)”。本特刊重点关注森林系统中水和碳循环及其耦合的最新发现,特刊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
植被和土壤碳储量评估
碳循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植被和土壤的截雨能力
植物用水策略和效率
森林生态系统的蒸散发
碳-水耦合机制
投稿截止日期:2026年6月30日
客座编辑介绍
张蓓蓓 副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稳定同位素生态学。主要以中国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贝叶斯混合模型以及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探究森林水文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主持科研项目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13篇、合作主编著作3部。
研究领域:森林水文学、植物水分吸收、气候变化。
刘富庭 副研究员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地与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以青藏高原冻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三维荧光、宏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手段,结合室内培养、模型模拟等方法,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冻土碳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先后主持科研项目4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 (含共同) 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Change Biology 等刊物发表SCI论文9篇。2023年获得“院优秀青年创新人才”项目资助。
研究领域:土壤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微生物群落、气候变化。
王剑 副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流域水土过程及其环境效应、面源污染与水质安全、同位素水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特别资助、博士后面上基金等项目。在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研究成果获长江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23年)、湖北省水土保持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 (2020年)、参与研发的大型水库库滨带生态修复技术、入选水利部水利先进实用技术目录 (TZ2020227)。
研究领域:同位素水文学、生态水文学、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
了解更多特刊详情:https://www.mdpi.com/si/235853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forests
Forests 期刊介绍
主编:Giacomo Alessandro Gerosa, Catholic University of Brescia,Italy
主要刊载林业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期刊目前已经被 Scopus、SCIE、Ei Compendex 等多个学术数据库收录。
2024 Impact Factor:2.5
2024 CiteScore:4.6
Time to First Decision:17.1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4 Days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4136.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