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 (AF)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力衰竭、住院时间延长及医疗成本增加。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房颤 (POAF) 发生率高达15%-60%,其中90%发生在术后前4天。年龄、心脏瓣膜疾病、肥胖等因素是POAF的重要诱因,而护士在早期识别症状、实施监护及抗凝管理中承担关键角色。目前针对心脏术后房颤的护理循证研究有限,尤其在克罗地亚等地区缺乏本土数据。来自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的Adriano Friganović博士及其团队在Medical Sciences 期刊发表了文章,通过前瞻性研究,首次揭示心脏瓣膜手术与POAF的关联性,并探讨年龄、体重等人口学特征的影响,为优化围术期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过程与结果
本研究纳入201例克罗地亚大学医院心脏外科患者,通过前瞻性横断面设计收集人口学信息、手术类型及术后房颤数据。结果显示,34.3%的患者接受心脏瓣膜手术,其中57.4%发生POAF,显著高于其他心脏手术组 (37.0%) 和联合手术组 (54.5%) (χ² = 7.695, p = 0.021)。年龄与POAF呈正相关 (r = 0.22, p < 0.001),70-79岁患者发生率最高 (35.3%),但体重与POAF无显著关联 (r = -0.08, p = 0.292)。此外,76.2%的患者合并高血压,47.5%存在冠心病,而94.7%的POAF通过药物成功转复窦性心律。
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房颤治疗以药物干预为主 (83.2%),仅6.3%可自行转复。尽管男性占比达69.7%,但性别对POAF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p = 0.541)。值得注意的是,97%的患者存在其他合并症,包括高脂血症 (46.7%)、糖尿病 (31.3%) 及主动脉瓣狭窄 (19.4%),提示多病共存可能加剧POAF风险。研究还发现,风湿性心脏病虽仅占1.3%,但与房颤发生密切相关,而护士在风险评估、症状监测及抗凝教育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研究总结
本研究首次证实心脏瓣膜手术患者术后房颤风险显著升高,且年龄增长是独立危险因素,但体重影响不显著。结果提示,针对瓣膜手术及高龄患者需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包括加强术后心电监护、优化抗凝管理及早期活动指导。护士应重点关注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的多病患者,通过结构化风险评估工具 (如CHA₂DS₂-VASc) 识别高危人群,并提升对房颤病理机制及治疗指南的认知。研究局限性在于样本量较小且未纳入儿童群体,未来需扩大队列验证结论。此外,疫情导致手术量减少可能影响数据代表性。建议后续结合护理人力配置、教育程度等变量,探索POAF预防与管理的最佳实践模式。本文为改善心脏术后护理质量提供了关键证据,推动护士从“症状应对”转向“风险前瞻防控”,最终降低患者并发症及医疗负担。
原文出自Medical Sciences 期刊:https://www.mdpi.com/2173316
期刊主页:https://www.mdpi.com/journal/medsci
Medical Sciences 期刊介绍
主编:Antoni Torres, Universidad de Barcelona, Barcelona, Spain
发表关于疾病分子和细胞过程的原始研究、评论文章和简短通讯,以增加对医学基本原理和生物学问题的理解。
2024 Impact Factor:4.4
2024 CiteScore:8.7
Time to First Decision:24.3 Days
Acceptance to Publication:2.9 Days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MDPI开放科学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94121.html?mobile=1
收藏